科学院第一次全体大会的“精神之火”点燃后,陆明立刻将理论投入实践,烧起了新官上任的“第一把实际的火”——标准化。
这把火,首先从科学院内部的工坊和各个项目组烧起,其惨烈程度…堪比一场小型战争。
起因是“飞雷炮”项目组和“自行车”项目组的一次“零件互换”尝试。两个项目组都急需一批特定尺寸的螺栓和螺母,为了节省时间,陆明大手一挥:“你们图纸上的规格看起来差不多嘛,先互相凑合着用一下!”
结果…悲剧了。
飞雷炮项目组需要的螺栓,比自行车项目组生产的,粗了那么微不足道的一根头发丝的距离。而自行车项目组需要的螺母,内径又比飞雷炮项目组生产的小了同样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就是这一点点,导致螺栓拧不进螺母,硬拧的结果是螺纹全花,零件报废。两个项目组的负责人互相指责,一个说对方“眼瞎做大了”,另一个说对方“手残做小了”,差点在工坊里上演全武行,最后闹到了陆明这里。
陆明看着桌上那堆“差不多”但就是“差一点”的报废零件,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差不多?!科学里没有‘差不多’!”陆明拿起一个报废的螺栓,敲着桌子,对垂头丧气的两个项目组长吼道,“在战场上,‘差不多’的炮弹可能炸膛!在桥梁上,‘差不多’的铆钉可能导致桥塌人亡!在你们眼里只是一根头发丝的距离,在科学和工程上,就是合格与废品的区别!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光发火没用,必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召集工学部所有工匠组长,还有各项目组负责生产的负责人!立刻!马上!到一号会议室开会!”陆明对陈远吼道。
半个时辰后,一号会议室里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手艺精湛的老木匠、老铁匠,也有年轻气盛、思维活跃的新晋工匠。所有人都忐忑不安地看着脸色铁青的院正。
陆明没有废话,直接让陈远把那一堆报废零件倒在会议桌中央。
“都看到了吧?”陆明指着那堆“差不多”的废铁,“这就是没有‘标准’的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拃’、‘一指’,每个作坊都有自己的‘老尺’、‘老秤’!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能互换吗?能大规模生产吗?能保证质量吗?!”
工匠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嘀咕:“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的啊…”
“每个师傅的手感不一样,有点误差很正常…”
“正常个屁!”陆明直接爆了粗口,“从现在起,在科学院,不正常了!我们要推行‘标准化’!”
他让陈远搬上来几个精心制作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几件亮晶晶的金属物件。
“看好了!这是科学院物理部和工学部联合制作的‘标准原器’!”陆明拿起一把造型精致的铜尺,“这把尺,长度定为‘一米’(他直接采用了现代单位,方便计算和未来扩展),分成一千个等份,每一份叫一‘毫米’!以后科学院所有涉及长度的测量,都必须以这把尺和它的复制品为准!任何人不得再用自己的‘拃’或者乱七八糟的旧尺!”
他又拿起一个铜制的立方体容器:“这是标准‘一升’容器!所有液体、颗粒物的体积测量,以此为准!”
最后是一个造型古怪的、带有精密刻度的天平和一个标准砝码:“这是标准天平和高精度砝码!质量单位定为‘千克’!所有重量测量,以此为准!”
看着这些精度远超他们日常所用工具的“标准原器”,工匠们瞪大了眼睛,既感到新奇,又觉得…太麻烦了!
“院正…这…这也太较真了吧?”一个资格很老的老铁匠忍不住开口,“打个铁,烧红了捶打,全凭经验和手感,哪能每一下都量着尺寸来?那得慢多少啊!”
“李师傅,”陆明认识这位手艺极好的老匠人,耐心解释道,“初期是会觉得慢,会觉得麻烦。但你想一想,如果我们把每一个零件,比如一个螺丝,一个齿轮,都规定好精确的尺寸和形状,画成详细的图纸。那么,只要按照图纸,任何一个合格的工匠,在任何地方,都能制造出完全一样、可以完美互换的零件!”
他拿起那个报废的螺栓和螺母:“如果当初他们两个组都严格按照统一的‘螺栓螺母国家标准’(暂定)来生产,还会出现这种拧不上的情况吗?不仅不会,以后我们需要这种零件,甚至可以直接从专门的‘标准件工坊’批量购买,又快又好又便宜!你们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需要创造性和经验的地方,而不是天天跟这些基础零件较劲!”
李师傅和其他工匠们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聪明人,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这“标准化”背后蕴含的巨大力量——效率、质量、可替换性、乃至…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
“可是…院正,”另一个年轻些的木匠提出疑问,“您这‘米’、‘毫米’、‘千克’,我们听都没听过,用起来不习惯啊…”
“不习惯就学!”陆明斩钉截铁,“科学院会组织培训班,所有人都要学!不仅要学新的度量衡,还要学看标准图纸,学使用游标卡尺(工学部正在攻关)、螺旋测微器(这个更难)这些新的测量工具!考核不合格的,不能参与重要项目!”
他环视众人,语气不容置疑:“标准化,是科学院,也是未来大周工业的基石!这一步,再难,也必须迈出去!从今天起,科学院所有新立项的项目,图纸必须标注标准尺寸和公差!所有工坊生产的零件,必须经过质检组按照标准验收!不合格的,一律返工,造成的损失,从项目经费里扣!”
为了推进标准化,陆明迅速成立了“标准制定委员会”,由各行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懂数学、制图的年轻研究员共同组成,负责制定各种基础零件、工具、材料的“科学院标准”。第一个任务,就是制定“基础紧固件(螺栓、螺母、垫圈)标准”。
委员会的工作推进得异常艰难。光是争论螺栓螺纹的牙型角度该用55度还是60度,就吵了整整两天。老师傅们坚持传统经验,年轻研究员则拿着陆明给的力学原理据理力争。
陆明被吵得头大,最后直接把两种都做了样品进行拉力和防松测试,用数据说话,才确定了最优方案。
接着,他又推动了“工具标准化”。要求工学部统一生产一批标准规格的扳手、锤头、凿子等工具,分发到各项目组,避免因工具不统一导致的测量误差和操作不便。
这场“标准化革命”在科学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抱怨,有人抵触,但也有人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价值,开始积极学习和适应。
几天后,当飞雷炮项目组和自行车项目组再次尝试零件互换时,拿着游标卡尺(初级版)的质检员仔细测量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螺栓直径,10.00毫米,螺母内径,10.02毫米,均在公差范围内。合格,可以装配!”
随着“咔哒”一声轻响,来自不同项目组、由不同工匠制作的螺栓和螺母,严丝合缝地拧在了一起!
那一刻,围观的工匠和研究员们爆发出了一阵欢呼!他们亲眼见证了“标准”的力量!
李老师傅摸着那完美结合的零件,感慨道:“院正…您是对的。有了这‘标准’,以后咱们造东西,心里就有底了!再也不用担心‘差不多’误事了!”
陆明看着这一幕,心中欣慰。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让标准化理念深入人心,推广到全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至少,在科学院这片试验田里,标准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他相信,随着标准化的零件像积木一样被不断生产出来,越来越多复杂而精密的机器,将不再是梦想。
而下一个将从标准化中获益匪浅的领域,他已经有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