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市率先提出的流域环保协同倡议,如同在坚冰上凿开了第一道裂缝。覆盖全流域的水质监测网络和生态保护基金的构想,以其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和诚意,赢得了上下游城市的积极回应。首次联席会议后的僵持气氛为之一缓,信任的基石在共同关切的环保领域开始悄然垒砌。市委书记江辰深知,破冰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将合作推向更具显示度的领域,让协同发展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形成不可逆转的共振效应。
在市委召开的流域协同发展专题推进会上,气氛明显比上次活跃了许多。市长方远拿着各市的反馈文件,语气中带着几分振奋:“江书记,各位同志,好消息啊!周边四个市都正式回函,一致赞同我们的‘清河倡议’,同意派专家参与平台技术方案和基金章程的联合设计。特别是上游的云山市和下游的临江市,态度非常积极,表示将配套资金和资源支持。这是个很好的开端!”
“开局不错,但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江辰脸上带着温和但审慎的笑意,“环保合作建立了初步互信,这是‘软连接’。接下来,我们要推动‘硬联通’,让合作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市长,交通局那边,关于清河-江北大桥项目,有没有新的思路?”
方远看向交通局长。交通局长立即汇报:“江书记,我们根据您的指示,重新梳理了大桥项目。过去卡在出资比例和线路走向上,双方寸步不让。我们研究认为,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尝试采用‘共建共享’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方主导投资、建设和运营,双方政府按约定比例投入部分引导资金,并授予特许经营权。建成后,通过收取通行费等方式回收投资。这样既能缓解双方财政压力,又能引入专业效率。至于线路走向的争议,我们建议委托国家级权威设计院进行第三方比选论证,用科学数据说话。”
“这个思路可行!”江辰肯定道,“独木难成林,百川聚海阔。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光靠政府投入确实力不从心。采用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是必然方向。关键是要设计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公平公正,实现多方共赢。这件事,请交通局牵头,财政局、发改委配合,尽快拿出详细方案,与江北市对接。同时,第三方论证要立即启动,确保科学公正。”
他话锋一转,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协同:“大桥是‘打通血脉’,但区域协同的真正生命力在于产业的‘活血造血’。如果我们打通了路,结果两边还在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那协同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研究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
他指示发改委主任:“立即组织力量,会同高校、研究机构,开展‘清河江流域产业发展比较优势与分工协作研究’。要跳出清河看清河,放眼整个流域。我们清河的优势在哪里?短板在哪里?兄弟城市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们之间如何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避免内耗,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比如,我们的绿色矿业技术、装备制造是否有条件向上下游延伸?上游的生态农产品、清洁能源如何与我们的大市场对接?下游的临港经济、外向型产业如何与我们形成联动?要拿出一份有深度、可操作的产业协同发展指引出来。”
任务布置下去,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与江北市关于大桥项目的磋商,在新的思路下重启。虽然依然有讨价还价,但氛围已从对抗转向了合作博弈。双方专家团队就ppp方案的具体细节、风险分配、收益机制进行了多轮密集谈判。第三方设计院的介入,也为破解线路争议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发改委牵头的研究团队深入流域各市调研,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初步研究发现,流域内产业同构化现象确实存在,特别是在建材、化工等传统领域,但各自也拥有独特的优势。清河市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金融服务等方面领先;上游地区生态资源、清洁能源、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下游地区则在港口物流、外向型经济、消费品制造上基础雄厚。
一份《关于促进清河江流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初步思路》报告摆上江辰案头。报告建议:清河市应聚焦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上游地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业;下游地区着力提升临港产业能级、扩大对外开放;共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研发在清河、转化在流域、配套在周边”的协同创新格局。
江辰仔细审阅后,批示:“思路很好。要进一步加强与兄弟城市的沟通,将初步构想转化为共同行动纲领。可以考虑联合举办流域产业合作洽谈会,推动企业间对接。”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好消息接连传来。清河-江北大桥项目ppp实施方案基本达成一致,特许经营主体完成招标,奠基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流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清河江流域产业协同发展论坛”成功举办,现场签约合作项目金额超百亿元,一批产业链协同项目落地生根。
流域协同发展,从环保破冰,到交通共振,再到产业分工雏形初现,一步步从构想走向现实,形成了相互促进、层层递进的良性循环。清河市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兄弟城市也从合作中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机遇。一股协同发展的强大共振,正在清河江畔激荡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