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表彰大会的帷幕落下,鲜花和掌声渐渐归于平静,但柳川镇的重建和整个清河市深层次的反思与提升工作,才刚刚拉开艰巨而漫长的序幕。表彰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市委书记江辰没有片刻停歇,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更为宏大和根本的议题:如何将灾难带来的惨痛教训,转化为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提升治理能力的强大引擎,真正实现“化危为机”。
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灾后重建和应急能力提升的会议上,江辰没有停留在常规的灾后重建思路,而是提出了一个系统性、前瞻性,甚至带有革命性意味的构想。
“同志们,柳川镇的灾难,给我们带来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也暴露了我们工作中深层次的短板。但如果我们仅仅是把房子盖起来,把路修通,那就辜负了逝去的生命,也辜负了这场灾难给我们的警示。”江辰站在大幅的清河市地图前,目光深邃,“灾后重建,绝不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甚至原样复制隐患!我们必须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将柳川镇的重建,作为一个践行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安全发展和韧性城市理念的标杆工程、样板工程来打造!”
他详细阐述了“新柳川”的规划蓝图,这不仅仅是一个镇的恢复,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探索:
第一,安全为重,科学避险。 彻底摒弃“灾后原址重建”的惯性思维。组织国内最权威的地质勘探队伍,对原镇址及周边区域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对确属高风险、不宜居住的区域,坚决实施生态移民,引导群众向经过科学论证的安全地带集聚。新镇区的选址、规划、建设,必须将防灾避险作为首要和决定性因素,各项设防标准要在国家规范基础上大幅提高,特别是针对泥石流、山洪等特定灾害的防御能力。
第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重建必须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甚至生态优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恢复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产业发展严格环境门槛,坚决淘汰高环境风险项目,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康养休闲等绿色产业,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第三,设施韧性,智慧赋能。 新建的民居、学校、医院等所有公共建筑,全面采用最高的抗震、防火、防洪标准。同步规划建设覆盖全镇的智慧管理系统,集成应急指挥、智能安防、环境监测、民生服务等功能,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灾害风险的实时感知、智能预警和高效应对。水、电、路、信等生命线工程要具备更强的抗毁伤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
第四,产业支撑,民生为本。 重建不仅是盖房修路,核心是人的安置和长远发展。将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战略、县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确保受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注重保护当地文化特色,留住乡愁记忆。
“我们要倾注全力,将新的柳川镇,建设成为一个安全、宜居、美丽、充满活力、富有韧性的现代化小镇,让它成为清河市乃至全省全国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面旗帜!”江辰为重建工作定下了极高的发展基调。
他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柳川一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柳川的教训,必须是全市共享的财富;柳川的重建经验,要能推广到全市。”他紧接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能力大排查、大提升”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方案迅速细化出台,内容具体而苛刻:
全域摸排,不留死角。 对全市范围内所有地质灾害、洪涝、火灾、安全生产等各类风险隐患点进行拉网式、起底式排查,建立详尽的动态数据库和风险图谱,实行“一患一档”、挂牌督办、整改销号。
规划引领,标准先行。 立即启动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修编工作,将安全韧性理念作为强制性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提高关键基础设施、重要建筑的建设标准。
实战演练,提升能力。 针对不同灾种,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组织开展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实战化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科技兴安,智慧赋能。 加快构建“智慧应急”大脑,整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交通、公安等各部门数据资源,推动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救援处置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秦朗领衔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被列为“一号工程”。
夯实基层,筑牢网底。 全面加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明确职责、配强人员、保障经费、配备必要装备和物资,大幅提升基层风险早期识别、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江辰还强力推动了一系列制度性、根本性的建设:建立市委书记、市长每月必研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雷打不动”制度;大幅提高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在年度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实行重特大事故“一票否决”;建立重大风险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这一系列环环相扣、标本兼治的举措,清晰地展现了江辰“化危为机”的深远谋略和强大执行力。他不是就事论事地处理一次灾难的善后,而是以此次灾难为转折点,推动一场深刻的、系统性的治理变革,旨在彻底筑牢清河市长远发展的安全基石,提升整个城市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历这场风雨的严峻洗礼,清河市的干部队伍凝聚力空前增强,对江辰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于担当的魄力更为信服。方远市长在落实各项部署中不遗余力,班子团结协作达到新高度。王哲、秦朗等年轻干部在新岗位上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一种“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
柳川镇的废墟上,打桩机开始轰鸣,预示着新生的开始。而整个清河市,也如同经过淬火锻造的利剑,祛除了杂质,变得更加坚韧、更有韧性。江辰带领着这支经过生死考验、更加成熟坚定的队伍,从灾难的沉重阴影中毅然走出,踏上了一段着眼于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