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柳岸里,蝉鸣伴着竹风,“银发非遗手作工作室”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匠心拾光》非遗体验营首期正式开营,三十位从各地赶来的粉丝,带着对非遗与有声剧的期待,围在老匠人和六人身边,眼里满是兴奋。
体验营的第一站是竹编工坊,程师傅和倾喃、陆则早已摆好竹丝、篾刀等工具。程师傅拿起一根竹丝,演示如何“劈丝”:“咱们编迷你竹篮,得先把竹丝劈成头发丝那么细,力道要匀,不然丝会断。”粉丝们跟着拿起竹丝,手指笨拙地尝试,有位小姑娘的竹丝断了好几次,急得眼圈发红。倾喃走过去,握着她的手说:“别着急,你看,劈丝时要顺着竹纤维的方向,就像念台词时要跟着情绪走一样,慢慢来。”
陆则则在一旁用录音设备,记录粉丝们劈竹丝的声音:“这些‘沙沙’声可以剪进有声剧的彩蛋里,让听众听到大家的努力。”他还教粉丝们用竹丝编“台词挂件”——把《匠心拾光》里的经典台词,编成竹丝纹路刻在挂件上。有位粉丝编好后,兴奋地对陆则说:“我要把这个挂件挂在耳机上,听剧的时候就能摸到它,感觉和你们更近了!”
第二站是漆器工坊,郑师傅和凰慕、沈亦舟准备了漆料、漆板和软木槌。郑师傅教大家调漆料:“红色漆要加一点朱砂,黄色漆要加一点藤黄,调的时候要顺时针搅,不然漆会分层。”凰慕则带着粉丝们在漆板上画简单的云纹:“画云纹时,起笔要轻,收笔要慢,就像沈老师录台词时的语气,有起有伏才好听。”
沈亦舟则组织了“声纹猜谜”游戏——他敲击不同颜色的漆板,让粉丝们猜对应的情绪台词。有位粉丝听出蓝色漆板对应“平静”,立刻站起来说:“是樊赟老师念‘绣帕要慢慢绣’的那句!”沈亦舟笑着点头,把迷你漆器云纹挂件送给她:“答对了!这个挂件背后,就刻着那句台词。”
最后一站是布艺作坊,李爷爷和樊赟、温叙言拿出了准备好的老布料和绣线。李爷爷教大家“打籽绣”:“每颗籽都要绕三圈线,捏紧了再扎针,这样籽才结实。”樊赟则给粉丝们讲民国绣品的故事:“当年我外婆绣慰问品,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就为了多绣一块帕子。”粉丝们听得入神,有位老奶奶粉丝红着眼眶说:“我年轻时也绣过慰问品,今天又想起了那些日子,谢谢你们还记得。”
温叙言则把粉丝们绣的“籽”收集起来,拼成“匠心”两个字:“咱们把这个送给老匠人们,感谢他们传承手艺。”粉丝们纷纷点头,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自豪。
体验营结束时,粉丝们拿着自己做的竹编挂件、漆器云纹和布艺绣品,围着六人合影。有位粉丝说:“以前我觉得非遗离我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竹丝里、漆料里、绣线里,还在你们的声音里。”倾喃笑着说:“以后我们会多办体验营,让更多人爱上非遗,也欢迎大家常来柳岸里。”
七月一日,《匠心拾光》非遗单元剧在各大音频平台正式上线,上线仅三小时,就登上了热播榜榜首,评论区和弹幕里满是粉丝的留言,热度远超预期。
竹编单元《老篮新生》上线后,粉丝们纷纷被倾喃的台词打动:“听倾喃老师讲修复竹篮的故事,我居然看哭了!‘竹丝断了能接,回忆断了接不上’这句话,我记了好久。”还有粉丝注意到细节:“背景里的竹丝声是真的吧?听得我都想摸一摸竹篮了!”陆则配的男主角也收获好评:“陆老师的声音好温柔,尤其是安慰倾喃老师的那段,我循环了五遍!”
漆器单元《云纹寻声》则因为“声纹互动”火了——粉丝们根据剧中的漆板敲击声,在评论区猜云纹颜色,还有人晒出自己画的“声纹云图”:“我跟着剧中的声音,画了一幅云纹图,感觉自己也成了纹样设计师!”凰慕的配音被粉丝称赞:“凰慕老师的声音里满是惊喜,尤其是找到云纹时,我都跟着开心!”沈亦舟的声效设计也备受认可:“不同颜色漆板的声音真的不一样,沈老师也太用心了!”
布艺单元《绣帕往事》更是催泪无数,粉丝们留言:“李爷爷的故事好感人,樊赟老师念台词时的哽咽,我也跟着哭了!”“温老师的旁白太有年代感了,感觉真的回到了民国!”还有粉丝晒出自己家的老绣品:“我奶奶也有一块类似的绣帕,现在我终于知道它背后的意义了,谢谢你们让我了解了奶奶的故事。”
随着剧集的热播,“非遗声音”成了新的热点——很多粉丝开始模仿剧中的声音,比如劈竹丝的“沙沙”声、漆板的“笃笃”声、绣线的“嗡嗡”声,还在社交平台上发起“#我的非遗声音#”挑战。有位粉丝用竹丝编织出一段旋律,配文:“跟着《老篮新生》学的竹丝声,虽然不好听,但我尽力了!”倾喃看到后,特意回复她:“特别棒!下次体验营,我教你用竹丝编更复杂的旋律。”
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匠心拾光》,称它“用声音打开了非遗传承的新大门”。有媒体评论:“这部单元剧不仅让听众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还让老匠人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是文化传承与声音艺术的完美结合。”电视台的“非遗声音”特别节目也提上日程,邀请六人带着老匠人一起录制,讲述非遗与声音的故事。
八月的柳岸里,虽然炎热,但“银发非遗手作工作室”的氛围却比天气更热——《匠心拾光》的热度还在持续,新的合作邀约不断,六人也在规划着下一步的计划。
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竹编凉棚下,翻着粉丝寄来的信件和作品。有位粉丝寄来一幅用竹丝和漆料做的画,画的是柳岸里的竹林,旁边写着:“谢谢你们让我爱上非遗,我以后也要做非遗传承人。”倾喃看着画,笑着说:“咱们的努力没白费,真的有人因为咱们的剧,开始喜欢非遗了。”
陆则拿着电视台特别节目的脚本,走过来说:“节目组希望咱们带老匠人一起,现场展示非遗技艺,还要录制一段‘非遗声音’合唱,比如用竹丝、漆板、绣线的声音,编一段曲子。”沈亦舟点头:“我已经和郑师傅试过了,用不同长度的漆板,能敲出‘宫商角徵羽’,再加上竹丝的摩擦声和绣线的抖动声,肯定很好听。”
温叙言则拿出一份“非遗声音图书馆”的合作方案:“有机构想和咱们合作,收集更多老匠人的手艺声音,比如程师傅的劈竹声、李爷爷的绣花声,做成线上图书馆,让更多人能听到这些‘活的非遗’。”樊赟眼睛一亮:“这个好!咱们可以让老匠人边做手艺边讲故事,把声音和故事结合起来,让图书馆更有温度。”
老匠人们也有自己的想法——程师傅想教更多年轻人编竹编,提议在工作室开“竹编声音课”,让学员边编竹丝边听《老篮新生》的台词;郑师傅则想做“漆器声音盲盒”,每个盲盒里有一块漆板和一张台词卡,粉丝敲漆板听声音,就能对应上台词;李爷爷则希望把民国绣品的故事,编成“布艺声音童谣”,教给小朋友。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工作室的院子里,竹编灯笼渐渐亮起,漆器茶盘上的茶水冒着热气,布艺抱枕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六人围坐在凉棚下,听着老匠人的提议,讨论着未来的计划,偶尔传来阵阵笑声。
倾喃看着陆则,轻声说:“以后咱们还要做更多非遗有声剧,把柳岸里的故事、老匠人的故事,都讲给更多人听。”陆则握住她的手,笑着点头:“不仅要做有声剧,还要做动画、做游戏,让非遗以更多样子,走进大家的生活。”
凰慕和沈亦舟则在讨论,要把“声纹云图”做成更大的文创产品,比如地毯、窗帘,让大家在家里也能感受到非遗的美;樊赟和温叙言则规划着,要带老匠人去更多地方,收集更多非遗声音,让“非遗声音图书馆”越来越丰富。
八月末的柳岸里,暑气渐消,“声绎匠心”配音工作室的录音棚却始终热闹——自从《匠心拾光》热播后,倾喃、凰慕、樊赟在配音上的潜力被更多人看见,陆则、沈亦舟、温叙言也趁着热度,为三人定制了“声技提升计划”,从气息控制到情绪爆发,一点点打磨她们的专业能力。
倾喃的短板是情绪张力不足,陆则便带着她从“竹编声音联想”练起。每天清晨,两人会去柳岸里的竹林,听风吹竹叶的“簌簌”声、竹丝断裂的“咔嗒”声,陆则让她把这些声音转化为情绪:“你听,狂风里的竹叶声很急促,像剧里角色紧张时的心跳;断竹声很干脆,像角色下定决心的瞬间。”他还会给倾喃读抗战剧片段的台词,让她跟着竹声的节奏念:“‘我一定要把竹编密码送出去!’这句话,要像断竹那样坚定,气息要稳,尾音要沉。”
经过一个月的练习,倾喃的进步肉眼可见。有次试配一段“匠人守护机密”的台词,她把竹编时“压一挑二”的专注力融入进去,语气里既有匠人的沉稳,又有革命者的坚定,连录音师都忍不住称赞:“倾喃老师现在的台词,有画面感了!”
凰慕则在沈亦舟的指导下,攻克“声线多变”的难题。沈亦舟知道她对纹样敏感,便把不同角色的声线比作不同的云纹:“温柔的角色是卷云纹,声线要软;果敢的角色是直云纹,声线要硬;委屈的角色是碎云纹,声线要带点颤。”他还带着凰慕听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她模仿古筝的柔、二胡的烈:“你听这段二胡曲,拉到高潮时很有力量,像剧里女战士喊口号的声线,你试试跟着哼。”
凰慕把这些技巧记在“声纹笔记本”上,每页都画着对应的云纹和乐器简谱。有次试配一个“从大家闺秀成长为革命者”的角色,她从卷云纹声线慢慢过渡到直云纹声线,情绪转变自然流畅,沈亦舟看着她,眼里满是骄傲:“现在的你,能让听众从声音里看到角色的成长了。”
樊赟的挑战是“年代感声线”,温叙言便找来了大量抗战时期的老电台录音、老兵口述史料,让她反复听:“你听,民国时期的人说话,咬字更重,语速更缓,带着一种对家国的厚重感。”他还带樊赟去拜访抗战老兵,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张爷爷说‘守着阵地,就像守着家里的老绣品’,这句话的语气,就是你配历史研究员角色的关键——既有对文化的珍视,又有对家国的坚守。”
樊赟把老兵的话录下来,做成“声线参考”,每天睡前都听。有次试配一段“在战火中修复古籍”的台词,她把老兵的语气融入进去,念到“‘这些古籍,是国家的根’”时,声音里满是沉甸甸的责任感,温叙言听完,轻轻拍了拍她的肩:“你现在的声线,能让听众摸到历史的温度了。”
三人的进步,老匠人们都看在眼里。程师傅编了“声律竹编手环”,每个竹节对应一个气息控制技巧;郑师傅做了“情绪漆板”,不同颜色的漆料对应不同的情绪,让她们对着漆板练台词;李爷爷则绣了“台词帕子”,把难记的台词绣在帕子上,方便她们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