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交公粮”,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即便是农村长大的,对这段记忆也可能模糊了。
这里说的可不是朋友之间开玩笑那句“老王,这几天交公粮了没?”——不是那个意思。
真正的“交公粮”,是指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秋收后必须向国家上交的任务粮。
每亩地交多少,各地标准不一样。那时候还有农业税,一直到2005年全国取消农业税,这任务粮才算退出历史。
当然各地政策落实的时间也有先后。
交公粮是有期限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否则会被罚款,甚至有人上门催收。
所以一到交粮的时候,大家都特别积极,那场面,热闹得很!
牛车、马车、四轮车、汽车全用上了,甚至还有人推着板车去。
五大连池市就两个粮库。靠山屯属于城西一片,归和平镇的国储粮库收粮,周边几十个屯子都往那儿送。
一到交粮季,排队能排出五六里地!
有人天不亮就出发,回到家天都黑了,整整一天就耗在排队上。
那时候要是能在粮库上班,可太威风了。
排队、验粮、过秤,哪个环节都得找人。
一到秋冬,粮库门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那叫一个红火。
现在回头再看,那种日子真的一去不返了。
如今老百姓不但不用交公粮、不用交税,种地还有补贴,这在当年,真是想都不敢想。
言归正传。
这一年又到了交公粮的时候,三子、虎子和二小搭伙一起去。
虎子的三轮车不大,一次只能拉两千多斤,刚够一家人的任务量,所以他们得跑三趟。
这天轮到交三子家的粮,也是最后一批。
三子跟虎子、二小商量:“咱们早点去吧?争取开门就排前几个,上午就能回来,省得等一天,太熬人。”
虎子点头:“行,那咱半夜出发,过了十二点就装车往和平镇开。到那儿估计还没人,咱排第一个,开门就交,交完就回。”
大家都说好。
三子接着说:“你俩十二点多来我家,我煮点面条,咱们吃口热乎的再走。”
那俩兄弟应了声:“妥!”
十二点多,三子煮好面条,还卧了几个荷包蛋。
三人吃完,开始装车。十袋粮食,三个大小伙子十分钟就装完了,开车直奔粮库。
起初路上还挺顺,可没走多远,天公不作美,竟下起雨来。
深秋的雨,又冷又湿。
好在他们送粮有经验,带了塑料布、苫布,把粮食严严实实盖了好几层。
三人穿上雨衣,继续往前赶路。
雨天地滑,车不敢开快。没多久,就到了太平沟地界。
这太平沟,位于靠山屯和和平镇之间,是两座大岗夹着的一道深沟。
整段路就数这儿最难走——坡陡不说,沟底的路还总翻浆,怎么修都修不好。
而且这地方,传说还挺邪乎。
三子爷爷以前跟他讲过,这儿曾经打过仗,是苏联红军和抗联一起在这儿打鬼子。
据说那一仗鬼子死了几十人,一个小队全被歼灭,但抗联和苏军也伤亡惨重。
鬼子武器好、训练有素;抗联装备差;苏联兵虽然勇猛,用三子爷的话说:“那帮老毛子打仗是真虎啊!可也跟傻狍子似的,不知道躲子弹,死了不老少!”
最后还是靠人多,才把鬼子消灭。
当时双方的尸体就就地掩埋。后来仗打完,苏联人把他们士兵的骸骨挖走了一部分。
许是地势加上这些往事,这儿总让人觉得阴森森的,车祸也出过不少。
虎子开着车,三子在后面喊:“虎子,前面小心点,慢些开!”
虎子全神贯注,挂低档控制车速,一点刹车都不敢踩。
好不容易下到坡底,他松了口气——前面只剩十几米的翻浆路,过了就是上坡,上去就没事了。
可偏偏就在翻浆路上出事了!
这路面常走大车,压出的车辙三轮车对不上,虎子的右后轮一下子陷进一个坑里,动弹不得。
三子心里一沉:坏了!
这深更半夜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哪找人帮忙?
两个人推估计够呛,还可能越陷越深,但总得试试。
于是虎子开车,二小和三子在后边推。
推了好几次,累得满头大汗,车却纹丝不动。
这下可麻烦了!天还下着雨,又冷又湿,车卡在路中间……
虎子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三儿,要不卸车吧?把粮搬到前面好路上,空车肯定能出来。”
三子直摇头:“不行!万一把粮食淋湿,水分超标粮库就不收了,那不就白折腾了?”
“再试一次,实在不行就等。一会儿肯定还有像咱们这样半夜去送粮的,请人帮个手,他们不推自己也过不去。”
哥几个一合计,只能这样了。
虎子再次发动车子,二小和三子铆足劲推。可车轮还是在泥里打滑。
就在他们快要放弃的时候,三子和二小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两个人影,穿着雨衣、戴着雨帽,正朝这边走来!
两人喜出望外,赶紧挥手喊:“哥们!帮个忙推下车!我们车陷住了!谢谢了啊!”
喊了几声,那俩人似乎听懂了,默默走过来,一左一右站到三子和二小身边。
二小他俩不约而同打了个寒颤,像有一阵冷风吹过。但情况紧急,也顾不得多想。
虎子踩油门,四个人一起用力。
试了两次,到第三次,车子猛地一颠,终于从泥坑里出来了!
三子和二小连忙道谢,想跟那两人握手,却被摆手拒绝了;递烟也不要。
雨衣帽子遮得严实,半夜光线又暗,根本看不清长相。
两人邀请他们上车捎一段,对方也只是挥手拒绝,自始至终没说过一句话。
三子和二小上了车,虎子准备发动。
两人又朝窗外喊了声“谢谢”。就在这时,那两个人忽然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二小觉得好玩,也抬手想比划个回礼,却被三子一把按了下来。
“不对劲!”三子压低声音,“这附近根本没有部队!五大连池方圆几百里都没有当兵的……那这两人……是啥来头?”
他猛地想起爷爷说的太平沟战役,牺牲的苏联红军……顿时脊背发凉。
再回想刚才那两人,个子都很高,唯一露出的眼睛好像也和常人不太一样……
难道……真是当年战死在这里的苏联士兵的鬼魂,帮他们推了车?
想到这儿,三子郑重地举起手,回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二小莫名其妙:“你咋回事?不让我敬,你自己敬?你敬得好看啊?”
三子没理他,只低声说:“一会儿交完粮,咱绕路回去,这地方……让人心里发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