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一日,元旦。天目山群峰素裹,凛冽的寒风卷着雪沫,扑打着“鹰巢”指挥部的岩壁。然而,这新年的第一天,丝毫没有喜庆的氛围。昨日“惊雷”行动的惊天爆炸,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其引发的涟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更深刻的反省、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复杂的局面。宋希濂和他的战士们,在经历了一场辉煌而惨烈的胜利后,站在了新的历史关口。
“鹰巢”岩洞内,气氛庄重而肃穆。与会者包括了所有核心指挥员: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张云鹤、赵锡田、马富贵、高天亮(大小两位队长均带伤出席)、徐锐、林婉华、王民生,以及几位主要营级主管和政工干部。洞内生了炭火,但仍驱不散深入骨髓的寒意。
宋希濂首先发言,他没有坐在主位,而是站在炭火旁,目光扫过每一张疲惫而坚毅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同志们,昨天,公元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我们天目山抗日游击纵队的将士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粉碎了鬼子使用毒气弹的罪恶阴谋,炸毁了他们的专列!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是你们,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我代表师部,向所有参战官兵,特别是‘斩毒’、‘破障’突击队的英雄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沉痛的哀悼!” 他缓缓抬起手,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全场肃然,众人纷纷起身还礼,眼神中充满了悲痛与自豪。
礼毕,宋希濂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但是,胜利之后,我们更要冷静!要看到胜利背后付出的代价,要看清我们面临的更加严峻的形势!今天这个会,不是庆功会,是总结会,是形势分析会,是下一步行动的决策会!我们要从血的经验教训中,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
高天亮(大)首先详细汇报了“惊雷”行动的全过程,从潜伏、爆破到撤离,每一个细节,包括毒气泄漏的情况和队员的伤亡,都毫无隐瞒。他最后沉重地说:“……行动成功了,但我们牺牲了九名好弟兄,重伤五人,轻伤几乎人人都有。鬼子的戒备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反应也更快。如果不是……不是那些特制的炸弹(指系统兑换的磁性炸弹)和及时的撤离命令,后果不堪设想。我作为前线指挥,对伤亡负有直接责任。”
张云鹤接口道:“老高,你们打得好!炸了鬼子的毒气弹,就是救了咱根据地上万军民!牺牲的弟兄,是英雄!但天亮说得对,代价太大了。咱的宝贝老兵,经不起这么消耗啊。接下来鬼子肯定要发疯,得想想办法。”
赵锡田分析军事形势:“正面鬼子这两天攻势明显减弱,转为固守和炮击骚扰。但这不是好事,说明他们在调整策略。很可能像李参谋分析的,要长期围困,加上更阴险的手段。”
李慕华综合情报,指向挂在岩壁上的大幅形势图,上面已经标注了新的符号:“综合各方情报,形势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国际层面: 我们通过‘戚七’渠道散播的‘日军运载并使用毒气弹’的消息,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发酵。英美等国的报纸有了零星报道,但官方态度暧昧,日本方面矢口否认,反诬是我们破坏民用设施导致化学泄漏。一场舆论战已经打响。第二,日军动向: 华中日军司令部异常恼怒,其战略重心似乎暂时从急于剿灭我们,转向了‘消毒’——即消除‘鬼跳涧’事件带来的负面国际影响,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对我们的封锁必然加剧,特高课的活动也会更加猖獗。第三,重庆方面: 军委会的嘉奖电和晋升令(宋希濂晋升陆军中将)已经明发,这是肯定,但也再次强调‘独立坚持’,实质援助依旧有限。第四,内部情况: ‘灰雀’落网,暂时消除了一个重大隐患,但其交代的监视我补给线的问题,说明‘戚七’的通道已不完全安全,必须调整。”
周明远从政治和思想角度强调:“当前,部队经过连续苦战,虽士气高昂,但疲惫感显现,伤亡带来的悲痛情绪需要疏导。群众在支持我们的同时,也对未来可能更残酷的封锁感到忧虑。我们必须加强内部团结,鼓舞斗志,同时做好长期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
王民生汇报后勤困境:“弹药库存经过补充,仍只够维持一次中等规模防御战。粮食可维持半月,但过冬物资缺口巨大,药品,尤其是特效药,极度匮乏。鬼子的经济封锁,效果会逐渐显现。”
徐锐补充内部安全:“‘影狐’、‘灰雀’虽除,但其网络是否彻底清除,尚需时间验证。日军特高课绝不会善罢甘休,新的渗透必然开始。”
众人各抒己见,讨论了整整一个上午。焦点集中在:如何应对日军的长期围困?如何获取外部援助?如何恢复和发展自身力量?如何应对国际舆论?
最终,宋希濂综合大家意见,做出决策:“同志们,形势很清楚!我们炸掉了毒气弹,但也捅了马蜂窝,把天目山推到了风口浪尖!接下来,我们将面临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更加复杂和残酷的‘综合战’!包括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孤立、特务渗透和舆论攻击!我们的策略,也必须随之调整!”
他具体部署:“一、军事上,以静制动,精兵简政。 主力部队转入休整训练,强化阵地,消化战果。同时,扩大和加强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开展更广泛的麻雀战、地雷战,疲敌扰敌,积小胜为大胜。作战方式要从大规模阵地防御,转向灵活的、群众性的游击战。”
“二、经济上,自力更生,突破封锁。 成立生产自救委员会,由周政委牵头,王处长负责。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垦荒种粮,发展手工作坊,建立被服厂、简易兵工厂。同时,千方百计打通新的商贸渠道,哪怕是通过敌占区的关系,用山货土产换取急需的物资。”
“三、政治上,巩固内部,扩大影响。 深入进行政治教育,巩固部队。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改善民生,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将我们抗战的事迹,特别是粉碎毒气战的过程,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争取国内外同情和支援。”
“四、外交上,积极争取,利用矛盾。 李参谋负责,继续通过‘戚七’和一切可能渠道,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暴行,特别是毒气战证据。尝试与其它敌后抗日武装取得联系,相互声援。对重庆方面,既要服从大局,也要据理力争,要求必要的装备和药品。”
“五、情报与保卫,警钟长鸣,主动出击。 徐科长,你的敌工科任务更重了!要像篦子一样,反复梳理内部,同时,积极向敌占区渗透,获取情报,争取伪军,打击汉奸特务!”
“总之,”宋希濂目光扫过全场,“我们要把天目山根据地,建设成打不垮、饿不死、分化不了的钢铁堡垒!这个过程会比正面厮杀更艰苦、更漫长!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发动群众,就一定能坚持下去,直到最后的胜利!散会!”
会议结束后,各项决议迅速落实。根据地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部队开始有计划地轮换休整,开展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政工干部和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各村镇,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山上山下,到处是开荒种地、兴修水利的热闹景象。被服厂里,妇女们日夜赶制冬装;简易兵工作坊里,老师傅带着徒弟们修复枪械,制造土地雷和手榴弹。
宋希濂沟通系统,看到因“惊雷”行动的巨大成功和战略调整带来的积分增长,进行了着眼于长期建设和内部提升的兑换:
【兑换:“高产抗旱作物种子(玉米、土豆) ”x1000公斤,“简易水利工程技术手册”x100本,“基础医疗卫生防疫指南”x500本,“扫盲课本(成人版)”x2000册,“初级军工冶炼技术(坩埚钢)资料”x1套,“无线电零件(通用) ”一批。】
【叮!兑换成功!物资与知识已合理化出现(解释为重庆方面部分兑现的技术援助、国际友人捐赠及根据地自身缴获与总结)。】
这批物资和知识,虽然不能立即转化为战斗力,却从根基上增强了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体现了从“生存”到“发展”的战略转变。1
南京,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部。松井石根大将面对“鬼跳涧”事件引发的国际质疑和内部指责,暴跳如雷。在严令封锁消息、反诬中国军队的同时,他批准了参谋本部制定的针对天目山的“淤泥”计划。该计划核心是:军事上以严密封锁和定期扫荡为主,经济上彻底孤立,政治上扶植汉奸势力进行“治安强化”,宣传上污蔑抹黑,特务工作上加强渗透和策反,意图将天目山这块“硬骨头”陷入“淤泥”中,慢慢窒息而死。一支专门从事经济封锁和特务破坏的“别动队”被加强给浅野旅团。
重庆军委会的正式嘉奖令和宋希濂的中将委任状抵达,并附带了一笔微薄的奖金和象征性的弹药补充。负责联络的参谋私下向李慕华透露,武汉会战形势吃紧,物资优先保障正面战场,希望天目山部队“体谅时艰,克服困难”。现实的无奈,让天目山军民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的决心。
通过“戚七”和部分外国传教士的努力,天目山部队英勇作战并揭露日军毒气战的事迹,开始在一些国际媒体上传播,引发了小范围的人道主义关注。个别国际援助组织表示愿意提供医疗帮助,但运输通道是最大难题。同时,“戚七”传来密信,告知已初步建立一条新的、更隐蔽的补给线,但风险极大,首次运输尝试将在月内进行。
傍晚,哨兵在根据地边缘巡逻时,发现了一串可疑的脚印,从敌占区方向延伸过来,但在靠近警戒区时消失。经侦察兵勘查,脚印属于一种不常见的胶底鞋,步伐间距均匀,像是经过训练的人留下的。虽然痕迹很快被风雪掩盖,但这个发现,让徐锐警惕起来——新的渗透,可能已经开始了。
新年夜,天目山飘起了雪花。在各营地的篝火旁,官兵们和部分群众聚在一起,举行简朴的迎新活动。没有美酒佳肴,只有烤红薯和热水,但气氛却格外热烈。宋希濂和周明远等人分头到各部队看望官兵。
在侦察连的篝火旁,宋希濂对围坐的战士们说:“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们流了血,牺牲了战友,但我们狠狠地打击了鬼子!新的一年,我们会更困难,鬼子想把我们困死、饿死!但我们有天目山,有老百姓,有你们这些不怕死的英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坚持下去!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
“团结一心,抗战到底!”战士们激昂的呼喊声,在雪山峡谷中回荡,压过了风雪的呼啸。
深夜,宋希濂站在“鹰巢”洞口,望着漫天飞雪和山下零星篝火,心中充满庄严的使命感。炸掉毒气列车只是一个高潮,漫长的、考验韧性的斗争,才刚刚开始。他知道,更艰苦的岁月还在后面,但天目山的烽火,必将越烧越旺。
远处,一串新的脚印,正悄悄指向根据地的腹地,预示着新的挑战,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