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钱塘,西泠小院
时入仲春,寒意渐消,连日光景都变得绵长温软起来。院中那棵老枇杷树,虽未挂果,新叶却已舒展开,嫩绿逼人,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筛下满地斑驳跳跃的光影。墙角凤仙花冒出了新芽,青石板缝隙间的苔藓也愈发油绿鲜润。
陈老先生的病已大好,虽身子骨仍显清瘦单薄,精神却健旺了许多。此刻,他正坐在廊下的一张旧藤椅里,身上盖着薄毯,就着暖融融的日光,慢悠悠地翻着一本《钱塘县志》。贾姨在灶间忙碌,阵阵带着竹叶清香的蒸汽袅袅溢出,与春日草木的气息混杂在一起,酿成一种安详而充满生机的味道。
今日是“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民间有食龙须面、剃龙头、引钱龙之俗。而在江南水乡钱塘,此日还有一桩盛事——赛龙舟。
“小小,糯米都泡发好了,粽叶也煮软沥干了,就等你来显手艺了!”贾姨在灶间扬声唤道,语气里满是慈爱和期待。
我笑着应了声,净了手走进灶间。宽敞的灶台上,大盆里是雪白饱满的糯米,旁边是碧绿宽大的箬叶和一盆清水。此外,还有早已备好的馅料:赤豆沙甜糯细腻,切成小块的咸肉泛着油光,甚至还有一小碟珍贵的蜜枣。
“今日人多,柳茵、阿萝、青娥她们都说要来帮忙,一起包了粽子,再去西湖边看赛龙舟。”我一边对贾姨说着,一边拿起两片箬叶,叠放,手指灵巧地一卷,便成了一个漏斗状的小窝。
“好好好,热闹好!”贾姨乐呵呵地,“年轻人,就该多走动,多看看热闹。”
正说着,院门外已传来了柳茵清脆如银铃般的笑声:“苏姐姐!贾姨!我们来了!” 话音未落,三个身影便如同春日里翩跹的蝴蝶,先后飞进了小院。
柳茵依旧是那副活泼模样,未语人先笑;阿萝穿着鹅黄色的春衫,圆脸上带着娇憨的笑意;青娥则文静些,手里还提着一个小竹篮,里面是她自己调制的、带着淡淡药草香的驱蚊香囊,说是湖边蚊虫多,分给大家佩戴。
“陈先生安好!”三个女孩见到廊下的陈老先生,齐齐敛衽行礼,声音清脆悦耳。
陈老先生从书卷上抬起眼,脸上难得的露出一丝温和笑意,点了点头:“都来了,好,好。”
一时间,原本清静的小院顿时充满了少女的欢声笑语。大家洗净手,围在灶台旁,开始动手包粽子。柳茵性子急,总是卷不好粽叶,弄得糯米漏了一手;阿萝细心,包出的粽子小巧玲珑,棱角分明;青娥则默默帮着整理粽叶,递送棉线。
我一边包着,一边教她们技巧:“手要稳,米不能太满,不然煮的时候会胀破……对,这样绕过来,系紧……”
阳光透过窗棂,暖暖地照在每个人身上,空气中弥漫着箬叶的清香、糯米的甜香,还有少女们发间淡淡的皂角香气。说笑声,偶尔因笨拙发出的惊呼声,还有陈老先生偶尔传来的、带着笑意的轻咳声,交织成一幅鲜活生动的市井画卷。
“苏姐姐,”阿萝细声细气地问,“你说今日赛龙舟,哪一队能夺彩头?”
“这我可猜不着,”我笑着将一只包好的四角粽放进盆里,“听说今年参赛的队伍比往年都多,有各乡里的壮丁,还有城里商号组织的,想必竞争激烈,定然好看。”
“定是城西码头那队厉害!”柳茵抢着说,“我哥说他们力气最大,划起来船像箭一样!”
“力气大未必就赢,”青娥轻声反驳,“划龙舟讲究的是节奏和配合,心要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对未来片刻的热闹充满了憧憬。几只圆鼓鼓、绿莹莹的粽子在我手中成型,被贾姨小心地码放进巨大的蒸锅里,灶膛里柴火噼啪,蒸汽氤氲,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盛与喜悦。
小小的院落里,春意正浓,人情正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