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启明的技术重构如火如荼,但苏晚晴清楚,光有坚固的“骨架”不够,还需要畅通的“血脉”。“山海集”现有的运营流程,在规模压力下已显露出处处梗阻。
她决定亲自牵头,启动“流程再造”项目。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从“集创者”入驻到用户售后的全链路流程图,每一个环节都被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痛点。
“这里是第一个堵点,”苏晚晴用笔尖点向“创意评审”环节,“评审委员会只有五个人,面对数百份申请,平均评审周期拉长到三周,很多优质‘集创者’等不及,流失了。”
“还有这里,”她指向“供应链匹配”,“‘集创者’提交需求后,需要同时对接我们供应链团队的多个接口人,信息不同步,反馈慢,打样周期无法控制。”
“客服这里更是重灾区,”客服主管无奈地指着“售后处理”区域,“‘集创者’和平台责任划分不清,退换货流程需要多方确认,一个简单问题往往要拖上好几天,用户体验极差。”
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苏晚晴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采用了从顾淮之那里学来的“敏捷管理方法”。她将核心成员分成几个小分队,每个小队负责一个核心流程段的优化。
“我们不要纸上谈兵,”她对小队成员说,“直接设计最小可行方案(mVp),小范围试点,快速验证,不行就立刻调整。”
针对评审环节,小队提出了“标准化初筛模型+专家交叉评审+关键项目一票否决权”的新机制,并开发了一个线上评审工具,将周期成功缩短到一周内。
针对供应链匹配,他们设立了“集创者服务专员”角色,一人对接多个“集创者”,内部则打通信息壁垒,形成统一接口。
针对客服问题,小队重新定义了平台与“集创者”的权责利,设计了清晰的自动化裁决流程,并将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嵌入系统。
每周,各小队都会聚集在一起,召开“迭代复盘会”。成功经验被迅速标准化、推广;失败的尝试也被坦然接受,作为宝贵的学习数据。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打破部门墙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新流程的推行,也需要改变很多人固有的工作习惯。苏晚晴展现出罕见的强硬,她顶住压力,坚持推进。
在一次复盘会上,负责优化物流流程的小队汇报了他们试验的“区域中心仓+前置仓”模式,试点区域的物流时效提升了40%,破损率下降了一半。
“看,”苏晚晴指着那显着改善的数据,对所有人说,“这就是流程再造的价值。它不是折腾,是解放生产力。我们把堵住的血脉打通,能量才能顺畅地流动起来。”
她站在白板前,上面原本杂乱无章的流程图,如今已被梳理得清晰明了,许多冗余环节被删除,关键节点标注了明确的负责人和考核指标。
“技术重构给我们打造了强大的引擎,流程再造则是铺设高效的高速公路。”苏晚晴目光扫过团队成员疲惫却带着成就感的笑脸,“接下来,我们要让‘山海集’在这条路上,全速前进。”
流程的优化,如同给一台生锈的机器注入了润滑油,虽然前期需要费力打磨,但一旦运转起来,效率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