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长安太极宫(唐太宗贞观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凝视着天幕里庞涓“捏造罪名害孙膑”的描述,对房玄龄叹道:“庞涓身为大将,却因私怨残害贤才,不仅毁了孙膑,也毁了魏国的未来,实在可惜!朕登基以来,广开言路、重用魏徵等直臣,就是怕因‘猜忌’‘嫉妒’失了贤才——若君主学魏惠王偏信庞涓,臣子学庞涓嫉贤,国何以兴?”
房玄龄躬身应道:“陛下圣明。孙膑虽遭膑刑,却仍能以‘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立不世之功,足见其心胸与智谋。
我朝如今推行‘科举取士’,正是为了发掘更多如孙膑般有真才实学的贤才,同时严禁官员结党倾轧、嫉妒贤能——唯有如此,方能避免‘庞涓之祸’,让大唐长治久安。”
李世民看到“庞涓自刎前叹‘遂成竖子之名’”,摇头道:“庞涓到死都不知自己错在何处,仍将败因归罪于孙膑,何其可悲!朕麾下诸将,如李靖、李积,皆有大功却谦逊自持,从无嫉贤之心。
往后朕也当常诫诸臣,以庞涓为戒,莫让‘嫉妒’‘骄傲’毁了自身与国家。”
元朝·大都皇宫(元世祖至元时期)
忽必烈指着天幕中“庞涓害孙膑”的记载,对中书省平章政事伯颜沉声道:“庞涓有领兵之才,却无容人之量,因私怨毁贤才、误国事,此等行径断不可取!朕平定江南、远征漠北,靠的是伯颜、阿术等将同心协力,若有人学庞涓那般嫉贤妒能,即便有再大的本事,朕也绝不重用!”
伯颜躬身答道:“陛下圣明。庞涓之败,不仅败在孙膑的智谋,更败在‘德亏’——他既害同窗,又骄兵轻敌,犯了兵家大忌。
我朝如今治理天下,需广纳汉地贤才,如郭守敬、许衡之辈,若官员因族群、出身嫉妒贤能,定会误了朝政。唯有像孙膑般‘忍辱负重、以谋成事’,方能让天下安定。”
五代·开封皇宫(后周世宗显德时期)
后周世宗柴荣凝视着天幕中“庞涓妒害孙膑”的文字,对枢密使王朴叹道:“庞涓有领兵之能,却无容人之量,因私怨毁贤才、误国事,最终落得自刎下场,实在可悲!如今后周正值图强之际,朕四处招揽贤才,若有人学庞涓那般嫉贤妒能,即便有再大的本事,朕也绝不留用——国家要强盛,靠的是众贤共治,而非一人独断。”
王朴躬身答道:“陛下圣明。庞涓之败,不仅败在智谋不如孙膑,更败在‘心性狭隘’。
他既不能与孙膑共生,又不能正视自身不足,终致败亡。
如今我朝整顿军备、发展生产,正需如孙膑般‘忍辱负重、以谋成事’的人才,同时严禁官员因私害公。
唯有杜绝‘庞涓之祸’,方能实现陛下‘一统天下’的抱负。”
天幕流转【#群星璀璨之春秋战国传奇#武将篇#项燕】
【项燕是战国末期楚国名将,核心人生轨迹可概括为:率楚军抵御强秦,在昌平君之乱中于蕲南战死,是楚国抗秦的最后支柱,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其战死直接标志着楚国的覆灭。
项燕出身楚国将门“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将,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家族威望,早年便投身楚军,负责戍守楚国边境。
当时秦国已开启统一战争,韩、赵、魏相继被灭,楚国虽国力衰退,但项燕凭借稳健的防御策略,多次抵御秦军小规模进攻,逐渐成为楚军核心将领,深受士兵拥戴。】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率20万大军攻楚,李信先破平舆、再攻鄢郢,一路势如破竹。
项燕临危受命,担任楚军主帅,他深知秦军孤军深入、粮草有限,采取“疲敌战术”——率军尾随秦军3天3夜,不与其正面交锋,待秦军疲惫松懈时,突然发起猛攻。
楚军在城父(今安徽亳州)大败秦军,斩杀秦军7名都尉,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这是秦国统一战争中少有的惨败,项燕也凭此战功名震天下,暂时延缓了楚国的灭亡。】
【李信兵败后,秦王嬴政改派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攻楚。
王翦深知项燕的军事能力,抵达楚境后坚守营垒,拒不出战,与项燕率领的楚军形成对峙。
项燕多次挑战,王翦始终按兵不动,楚军长期对峙后军心渐散,项燕无奈之下只得率军东撤。
王翦抓住战机,下令秦军全线出击,对撤退的楚军发起突袭,楚军大乱溃散。公元前223年,项燕在蕲南(今安徽宿州)与秦军激战,最终力竭战死(一说兵败后自杀)。
项燕死后,楚军失去统帅,迅速瓦解,秦军趁机攻破楚国都城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正式灭亡。】
汉朝·长安未央宫(汉武帝元狩时期)
汉武帝刘彻盯着天幕中项燕“大破李信20万秦军”的记载,将手中玉圭重重按在案上,对大司马卫青笑道:
“项燕以疲敌之术败强秦,这份‘以柔克刚’的智谋,堪比你当年奇袭龙城!如今匈奴屡犯漠南,若我军也学项燕,先以小股骑兵袭扰匈奴粮草,待其疲惫再以主力合围,定能如他破李信般重创匈奴!”
卫青躬身答道:“陛下圣明。项燕身为楚国最后支柱,明知国力不如秦国仍死战不退,这份忠勇更值得敬佩。
我朝卫霍两军将士,正需学此气节——即便面对匈奴铁骑,也当如项燕守楚般,寸土不让、死战到底。
只是项燕后期因对峙军心涣散而败,也警示我军:久战需善抚军心,不可让将士生怠。”
刘彻目光落在“项燕蕲南战死、楚国覆灭”的文字上,语气沉了沉:“国之存亡,系于良将。
项燕一死,楚国便亡,可见大将对国家的重要性。
朕如今重用你与霍去病,正是要让你们成为大汉的‘项燕’,守住边疆、拓土开疆——绝不让大汉重蹈楚国‘失良将而亡’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