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九卷
第三章 材料探星途
2058 年四月,阿勒泰航天材料测试中心的 “多星球环境模拟舱” 外,岩光正盯着实时监测屏 —— 舱内,“非遗智能材料” 制成的雪鹰翼片,正经历模拟比邻星系统的极端环境考验:-230c的超低温与恒星辐射交替作用,舱内还模拟了星际尘埃的高速撞击。屏幕上,翼片表面的 “多环境适配胶体” 正随环境变化动态调整:低温时,胶体收缩呈现出湖南竹编的细腻回纹,牢牢锁住内部能量;辐射增强时,胶体迅速展开,转化为马赛珠饰的颗粒状结构,将辐射能量转化为淡蓝色荧光;当模拟尘埃撞击时,胶体破损处仅用 15 秒就完成自我修复,修复后的纹理竟与托娅 “雪鹰雏鸟” 竹编的爪纹高度重合。
“这是第 37 次测试,材料的环境适配率终于达到 98%!” 岩光激动地拍了下控制台,身旁的挪威工程师奥拉夫立刻记录数据:“抗辐射强度比预期高 12%,自我修复速度突破设计上限,现在只差最后一项 —— 与宇宙文明基础单元的共振测试。” 此时,托娅正通过全息设备,将 “雪鹰雏鸟” 竹编的纹理数据传输至模拟舱控制系统:“让材料试试和‘星空猎手’的信号单元共振,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五月,“非遗智能材料共振测试” 在解码实验室启动。小宇带领团队将 8 个 “宇宙文明基础单元” 的信号,逐一输入材料测试系统。当第 5 各单元(与湖南竹编回纹一致的信号)传输时,测试台上的 “非遗智能材料” 突然发出强烈的橙黄色光芒,材料表面的纹理快速重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雪鹰展翅” 图案 —— 图案中心,竟浮现出于尘埃云图谱中 “星空猎手” 长矛完全吻合的线条。“材料不仅能适配环境,还能与宇宙文明信号产生主动共鸣!” 天文学家马库斯盯着监测屏,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这说明我们的非遗材料,天生就带着与地外文明对话的‘基因’。”
同期,“星际雪鹰二号” 的 “文明解码矩阵” 开始组装。全球 28 各国家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全息协作平台,远程参与符号镶嵌工作:巴西匠人卡瓦略的儿子佩德罗,将红木纤维编织成 “太阳系星图”,嵌入矩阵边缘;冰岛匠人埃纳尔用羊毛纤维制作 “极光信号环”,环绕在矩阵外侧;布须曼匠人卡鲁则将 “星空猎手” 岩画的微缩拓片,刻在矩阵中心的 “非遗智能材料” 上。托娅负责最后一道工序 —— 将自己设计的 “雪鹰雏鸟” 竹丝,编织成 8 条纤细的 “信号连接线”,把 128 组非遗符号与矩阵核心的 “文明信号存储库” 牢牢连接:“这样,每个符号都能单独接收宇宙信号,也能一起传递地球的文明信息。”
七月,“星际雪鹰二号” 迎来关键节点 ——“地月共振试验”。载体原型被运往月球背面的 “星际信号观测站”,这里能最大程度减少地球信号干扰,模拟深空环境。当原型机的 “非遗信号发射器” 向地球发送包裹 8 各文明基础单元的中微子信号时,阿勒泰观测站的接收器竟同时捕捉到了两组信号:一组是载体发送的 “主动信号”,另一组是从月球土壤中反射回来的 “被动信号”—— 被动信号的波形,与尘埃云图谱中 “星空猎手” 脚步的轨迹完全一致。
“月球土壤里怎么会有宇宙文明信号?” 所有人都陷入困惑,此时卡鲁突然开口:“布须曼的古老传说里,月球是‘星空猎手’的盾牌,或许在很久以前,这里就接收过来自宇宙的信号。” 马库斯立刻组织团队分析月球土壤样本,果然在样本中发现了微量的特殊粒子 —— 这些粒子的振动频率,越低 5 各宇宙文明基础单元的信号完全同步。“这不是巧合,是宇宙在为我们指引方向。” 小宇望着月球的实时画面,突然意识到,人类的非遗传承,或许从一开始就是在回应宇宙的召唤。
九月,“全球非遗星际协作联盟” 发布《星际雪鹰二号发射前白皮书》,明确了载体的三大核心任务:一是抵达比邻星系统后,用 “文明解码矩阵” 全面扫描周边行星,寻找地外文明信号;二是将月球发现的 “古老宇宙信号” 与尘埃云图谱对比,构建 “宇宙文明信号谱系”;三是向宇宙中可能存在文明的区域,发送包含地球非遗符号与 8 各文明基础单元的 “对话信号包”。白皮书发布当天,托合提的曾孙女托娅,在阿勒泰草原种下了一棵桦树苗 —— 树苗旁的石碑上刻着 “雪鹰启程处,文明永相传”,这是她为星际雪鹰二号写下的 “地球寄语”。
年底,“星际雪鹰二号” 完成总装,进驻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密封舱。托娅和小宇一起,将托合提留下的老凿子碎片,镶嵌在载体的 “文明解码矩阵” 中心 —— 碎片虽小,却承载着从阿勒泰草原到星海的百年传承。密封舱外,全球传承人共同签名的 “地球文明卷轴” 被贴在舱壁上,卷轴上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非遗符号,都在灯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跨年的夜晚,托娅、小宇、卡鲁站在发射场的观测台上,望着远处的载体密封舱。夜空中,星际雪鹰一号正从 5.9 光年外传来稳定的信号,信号波形与雪鹰二号的 “对话信号包” 形成完美共振。“明年这个时候,雪鹰二号就会带着我们的期待,飞向比邻星了。” 托娅轻声说,手里紧紧攥着 “雪鹰雏鸟” 竹编的微缩模型。小宇望着星空,仿佛看到托合提的身影在星光中微笑,看到一代代传承人的手艺,正通过两只雪鹰,在宇宙中编织出一张连接地球与星海的 “文明网”。
风掠过发射场的戈壁,带来了比邻星的遥远呼唤。小宇知道,雪鹰二号的发射,将是人类非遗传承与宇宙探索的新起点 ——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雪鹰飞向星海,或许会有来自地外文明的回应,但只要人类坚守着守艺的初心,传承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而《胡尘汉月》的故事,也将在这颗火种的映照下,继续书写人类与宇宙文明对话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