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十七卷?第九章 联国启保护 跨代续薪火
全球混编文化年落幕的第二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混编文化共同体发来邀请函 —— 正式启动 “混编文化全球保护计划”,将混编技艺纳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并拨款支持共同体开展 “代际传承” 专项工作。消息传到青格勒敖包山时,周明正和老巴图整理百年经筒的巡展记录,老巴图捧着复刻经筒的照片,激动得手都在抖:“周老栓掌柜要是知道,咱们的经筒手艺被全世界认了,肯定要笑出声!”
“混编文化全球保护计划” 启动仪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周明作为共同体代表,带着 “全球混编文化年纪念经筒” 出席。仪式上,桑托斯将刻有 “人类非遗优秀实践” 的铜牌授予共同体,他在致辞中说:“混编文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人类文明互鉴的典范 —— 它证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能在传承中融合,在融合中新生。这次保护计划,就是要让这份融合的智慧,代代相传。”
保护计划的首个重点项目,是 “全球混编技艺标准教材” 编制。周明牵头组建了由 23 国资深传承人组成的编写团队:中国的周师傅负责 “传统竹编技艺” 章节,详细拆解 “劈丝三细法”“双经纬编织术” 的每一个步骤,还配上手绘示意图;蒙古国的库尔曼编写 “草原植物染” 部分,收录了从帖木格传下来的 “胡汉青” 染色秘方,包括不同季节染材的采摘技巧、染液浓度的配比公式;埃及的穆罕默德则整理 “沙漠棕榈叶编织” 内容,特别加入应对干燥气候的材料处理方法。
教材编写过程中,最动人的是 “跨地域技艺互补”—— 澳大利亚的露西发现教材里 “海洋材料处理” 章节缺失,立刻带着悉尼工坊的匠人补充了桉树枝纤维的晾晒、防腐工艺;法国的路易则为 “城市混编设计” 章节新增 “现代家居适配” 板块,教传承人如何将传统经筒设计成壁挂、台灯等实用物件。周明笑着说:“这本教材不是某个人的成果,是 23 国传承人一起‘编’出来的,就像混编手艺本身,少了谁都不行。”
与此同时,“百年传承人口述史采集” 项目也在同步推进。周明团队带着摄像机,走访了全球 68 未超过 70 岁的混编传承人:在山西平遥,92 岁的竹编匠人李福生回忆起年轻时跟着周春生学编经筒的往事,“那时没有现在的工具,全靠一双手,周师傅说‘编经筒要用心,心不诚,编出的东西就没魂’”;在蒙古国苏赫巴鲁苏木,85 岁的牧民其其格讲述了 1966 年帮巴图守护染材圃的经历,“夜里提着马灯去浇水,怕的就是手艺断了,现在看到孩子们学,比啥都高兴”。
这些口述史被整理成文字、视频,存入 “世界混编文化数据库” 的 “传承记忆” 专栏,还被制作成 “老匠人课堂” 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国的林晓雨看完李福生的采访视频后,特意给平遥工坊寄去自己编的迷你经筒:“李爷爷说的‘用心编’,我记在心里了,以后要编出有魂的作品。”
保护计划的核心项目,是 “新一代传承人跨代结对”。共同体为全球 300 名青少年传承人匹配了 “老匠人导师”:林晓雨的导师是周师傅,每周通过视频学习竹编技艺,周师傅还会把自己用了几十年的竹刀寄给她,“这把刀跟着我编了上千个经筒,现在交给你,要记得初心”;蒙古国的阿木古郎结对库尔曼的父亲巴特尔,老人手把手教他用羊毛编 “草原平安结”,“这结要编 99 个扣,代表长长久久,就像咱们的传承”;埃及的娜迪娅则跟着穆罕默德学习棕榈叶编金字塔纹样,“爷爷说,每个纹样都藏着沙漠的故事,要编出故事,才能让作品活起来”。
结对传承中,最特别的是 “跨国代际对话”—— 澳大利亚的杰克跟着中国的周师傅学竹编,每次视频,周师傅都会教他一句中文,杰克则会分享悉尼的海洋故事;法国的艾米结对埃及的穆罕默德,老人教她用棕榈叶编经筒,她则教老人用电脑设计编织图案。杰克笑着说:“周爷爷的手很巧,我的中文虽然不好,但我们能通过竹丝交流,这就够了。”
保护计划启动一周年时,“全球混编代际传承成果展” 在青格勒敖包山举行。展厅里,老匠人的口述史视频与青少年的作品并列展出:李福生年轻时编的经筒旁,放着林晓雨编的 “新竹经筒”,纹样里融入了现代几何元素;其其格守护过的染材圃照片边,摆着阿木古郎用 “胡汉青” 羊毛编的草原挂毯;穆罕默德编的棕榈叶金字塔旁,陈列着娜迪娅设计的 “沙漠环保经筒”。
老巴图拄着拐杖在展厅里逛了一圈,走到周老栓与巴特尔的合影前,轻声说:“你们看,老的没丢,新的也起来了,混编文化的根,扎得越来越深了。” 周明握着老巴图的手,指着展厅中央的 “代际传承长卷”—— 这卷长卷由 68 位老匠人与 300 名青少年共同编织,老匠人编传统纹样,青少年加编创新元素,最后用 23 国语言绣上 “薪火相传”。
夕阳下,胡杨林的石龛旁,周师傅、库尔曼、周明,还有来自各国的老匠人、青少年传承人,一起将 “全球混编技艺标准教材” 的样本与口述史光盘,放入特制的 “传承盒”,埋在石龛旁的胡杨树下。周明说:“这盒子里装的不是教材,是 23 国传承人的心意,是混编文化的未来。以后每年,我们都要来看它,看看传承的根,长得有多深。”
风掠过胡杨林,叶子 “沙沙” 作响,像是老匠人在讲述过去的故事,又像是青少年在畅想未来的传承。那条贯穿十七卷的传承暗线,此刻已成为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老辈与新生代的 “代际纽带”—— 它从清末周老栓与巴特尔的沙暴重逢出发,历经百年风雨、全球融合,最终在老匠人的坚守与青少年的创新中,找到了永续传承的密码。而这份密码,还将在一代代人的手中传递,让混编文化的故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