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十三章 故事成册页 技艺耀国际
腊月的苏赫巴鲁苏木,寒风裹着雪粒掠过草原,却挡不住陈列馆里的暖意。周明和帖木儿正蹲在地上,把最后一本《经筒故事集》摆进展示架 —— 这本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故事集,终于在春节前出版了。封面用的是竹丝羊毛混编布料,烫金的 “经筒故事集” 五个字旁,印着缩小版的百年经筒图案,翻开内页,孩子们的插画与征集来的故事交织,字里行间满是温情。
《经筒故事集》发布会上,小小的陈列馆挤满了人。老巴图穿着崭新的蒙古袍,坐在最前排,手里捧着故事集,翻到讲述儿子巴图守经筒的篇章时,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这故事写得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我父亲要是能看到,肯定会笑着说,他的苦没白受。”
来自山西的竹编匠人张师傅也来了,他特意带来了自己新编的竹丝经筒模型,放在故事集展示台旁:“我把故事集里的情节编进了经筒,以后教徒弟时,既能讲手艺,又能讲故事,这样的传承才活。”
最热闹的事 “小小传承人” 联盟的孩子们,他们穿着统一的红马甲,给到场的嘉宾递故事集,还现场表演编迷你经筒挂件。阿古拉编得最快,他拿着自己刚编好的挂件,跑到老巴图面前:“爷爷,您看!我把故事集里的胡杨林编进去了,以后我要编更多挂件,把经筒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发布会刚结束,又一个好消息传来 —— 国际非遗博览会组委会发来邀请函,邀请周师傅、库尔曼带着胡汉混编技艺和《经筒故事集》,参加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的国际非遗展。“这是咱们的混编技艺第一次走出国门,” 周师傅拿着邀请函,激动地对大家说,“咱们要把经筒的故事、草原与汉地的情谊,讲给全世界听。”
为了参加国际非遗展,周师傅和库尔曼特意准备了三件 “镇展之宝”:第一件是 1:1 复刻的百年经筒,竹丝框架由周师傅带领平遥匠人耗时一个月劈制,羊毛染色则由库尔曼和草原老牧民共同完成,筒身外侧编着中、蒙、俄、英四国文字的 “友谊” 字样;第二件是《经筒故事集》的多语种版本,除了中文,还翻译成了蒙古文、俄文和英文,方便外国观众阅读;第三件事 “百年传承” 混编挂毯,挂毯上编着周老栓与巴特尔沙暴重逢、巴图守经筒、周明帖木儿发起传承联盟三个关键场景,像是一幅浓缩的混编文化发展史。
出发去乌兰巴托前,周明和帖木儿主动提出要一起去:“我们想当小翻译,还想在展会上教外国小朋友编迷你经筒挂件,让他们也能感受混编手艺的乐趣。” 周师傅和库尔曼欣然同意,他们知道,年轻一代的参与,才是传承最好的证明。
国际非遗展的展厅里,胡汉混编的展台前很快就围满了人。蒙古国的非遗专家额尔敦教授,在复刻经筒前站了很久,仔细观察着竹丝与羊毛的编织细节:“这种跨民族的技艺融合太罕见了,竹编的精细与羊毛编的豪放完美结合,背后还有这么动人的故事,这不仅是中国的非遗,也是草原文化的瑰宝。”
周师傅现场演示 “三细法” 劈竹丝,细如发丝的竹丝在他指尖翻飞,引来观众阵阵惊叹;库尔曼则教大家用草原植物染羊毛,蓝刺头与茜草煮出的 “胡汉青”,让外国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周明和帖木儿穿着传统的汉装与蒙古袍,教外国小朋友编迷你经筒挂件,虽然语言不通,但手艺的魅力跨越了国界,孩子们拿着自己编的挂件,开心地对着镜头比耶。
《经筒故事集》也成了展会上的 “抢手货”,多语种版本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文化学者,在读完故事集后,特意找到周师傅:“我想把这个故事翻译成俄文,介绍给俄罗斯的读者,让他们知道在蒙古草原上,有这样一段跨越百年的民族情谊。”
展会期间,组委会还举办了非遗传承论坛。周师傅在论坛上,讲述了周老栓与巴特尔的故事,以及混编技艺从百年守护到当代传承的历程:“非遗传承不只是保护手艺,更要传承手艺背后的文化与情谊。这只经筒,藏着两个民族的信任;这份混编技艺,是连接人心的纽带。” 他的话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不少国家的非遗传承人表示,希望能与他们开展合作,探索跨文化的技艺融合。
展会结束时,胡汉混编技艺获得了 “最佳国际传播奖”。站在领奖台上,周师傅接过奖杯,把它递给周明和帖木儿:“这个奖杯属于所有传承混编技艺的人,更属于年轻一代。未来,要靠你们把这份技艺、这份情谊,传得更远。”
回国的飞机上,周明和帖木儿捧着奖杯,兴奋地讨论着下一步的计划:“咱们可以和蒙古国的学校建立联系,开展‘混编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国的孩子一起编挂毯、讲故事。”“还要把展会上外国朋友编的迷你经筒挂件收集起来,放在陈列馆里,办一个‘国际小传承人’作品展。”
周师傅和库尔曼看着两个孩子的笑脸,心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胡汉混编文化的传承之路,还有很长,但只要有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人,只要还有人记得周老栓与巴特尔的约定,这份技艺、这份情谊,就会像青格勒敖包山的胡杨林一样,历经风雨,却始终挺拔。
飞机降落在内蒙古的机场时,窗外正飘着雪花。周师傅望着远处的草原,仿佛看到了百年前周老栓牵着马走在商道上的身影,看到了巴特尔守在石龛旁的身影,也看到了周明帖木儿带着孩子们编挂毯的身影。这些身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传承画卷。
“回家了,” 库尔曼拍了拍周师傅的肩膀,“咱们还要准备明年的经筒文化节,还要把展会上的收获分享给苏木的乡亲们,还要……”
“还要把混编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周师傅接过话茬,眼里满是坚定。
雪还在下,却挡不住回家的脚步,也挡不住传承的脚步。那只藏在青格勒敖包山胡杨林里的百年经筒,那本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经筒故事集》,还有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都在诉说着一个不变的信念 —— 手艺会老,但情谊长存;时光会逝,但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