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八章 远客习艺技 匠心惠民生
盛夏的汉月竹编传承基地,竹影婆娑间多了几张陌生又专注的面孔 —— 日本竹编大师山田一郎的两名弟子佐藤爱与田中裕太,带着江户汉风竹编工具,如约前来研学,成为首批系统学习胡汉混编技艺的国际学员。
开班仪式上,佐藤爱捧着从日本带来的江户竹编提篮,郑重地递给周师傅:“这是我家族传了三代的提篮,用的是‘友禅染竹编法’,希望能和胡汉混编技艺交流融合,编出更有文化温度的作品。” 周师傅接过提篮,指着篮身上的染色竹丝说:“友禅染的色彩很细腻,要是能和咱们的‘胡汉青’结合,说不定能让混编作品的颜色更丰富。”
研学课程从基础的 “三细法” 劈竹丝开始。小杰作为青少年传承队代表,负责带佐藤爱练习 —— 他先演示如何用周老栓传下的铜柄竹刀劈出粗丝,再教她用刮刀细细打磨竹丝表面:“竹丝要磨到像丝绸一样光滑,这样编出来的经筒才不会勾住羊毛。” 佐藤爱学得格外认真,手指被竹丝划破了也不在意,只是缠着小杰问:“为什么‘双经纬法’要严格按每厘米五组交织?少一组或者多一组不行吗?” 小杰笑着拿出迷你经筒复刻件:“你看,少一组会松,多一组会紧,只有刚好五组,竹丝和羊毛才能像好朋友一样贴在一起。”
田中裕太则对 “胡汉青” 染制工艺兴趣浓厚,天天跟着阿力木往基地后院的染坊跑。阿力木的奶奶特意从草原赶来,手把手教他煮制染液:“蓝刺头要选带露水的,茜草要晒足三天,煮的时候火不能太旺,不然颜色会发暗。” 田中裕太把每个步骤都记在笔记本上,还拍了视频发给远在日本的山田一郎:“老师,‘胡汉青’比友禅染的青色更温润,我想把这个配方带回日本,用在江户竹编上!”
研学进行到一半时,库尔曼从哈萨克斯坦带来一个好消息 —— 当地草原合作社想引入经筒上的胡汉混编技艺,制作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性的羊毛竹编挂毯,销往中哈边境市场。“合作社的牧民以前只会编简单的羊毛毯,卖不上价钱,” 库尔曼在视频里说,“要是能学会‘双经纬法’和‘胡汉青’染制,挂毯的价值能翻三倍,牧民的收入也能提高不少!”
周师傅立刻组建了 “技艺帮扶小组”,带着陈雨与两名青少年传承队成员,前往哈萨克斯坦草原合作社。到达合作社的第一天,周师傅就给牧民们演示了混编挂毯的编织方法:用当地羊毛按 “胡汉青” 配方染色,再用竹丝做经、羊毛做纬,编出融合草原图腾与汉地水滴纹的挂毯。牧民其其格看着渐渐成型的挂毯,兴奋地说:“这样的挂毯又好看又结实,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我要让家里人都来学!”
帮扶小组还根据牧民的生产习惯,改良了编织工具 —— 将传统的固定织架改成可折叠的便携款,方便牧民在转场时也能编织;把复杂的 “双经纬法” 简化成 “三步骤口诀”,用当地语言印在卡片上,发放给每个牧民。“我们不学复杂的理论,只要跟着口诀编,就能做出合格的挂毯,” 牧民阿卜杜拉拿着口诀卡片,很快就编出了一块迷你挂毯小样,“太感谢你们了,这手艺就是我们草原牧民的‘致富经’!”
与此同时,“胡汉竹编文化展” 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周师傅与陈雨一起,挑选了展览的核心展品:修复后的祈福经筒、技艺卷轴、青少年复刻的迷你经筒,还有日本弟子带来的江户竹编提篮、草原合作社的混编挂毯小样。“展览不仅要展示老物件,更要讲好背后的故事,” 陈雨在展品标签上写道,“每一件作品,都是胡汉文明交融的见证,是传统技艺活态传承的证明。”
展览还特意设置了 “互动体验区”,计划邀请参观者亲手尝试劈竹丝、染羊毛。小杰与佐藤爱一起设计了体验项目:用简化版的 “三细法” 劈竹丝,编一个迷你水滴纹挂件;用现成的 “胡汉青” 染液,给羊毛线染色。“我们要让大家知道,竹编不是遥不可及的非遗,而是每个人都能动手体验的乐趣,” 小杰说,“就像百年前太爷爷和巴特尔,也是从简单的编织开始,慢慢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研学结束那天,佐藤爱与田中裕太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 —— 一件融合友禅染与 “胡汉青” 的混编挂毯,向周师傅与传承队告别。挂毯上,江户樱花与草原卷草纹交织,竹丝与羊毛的颜色自然过渡,像是一幅跨越国界的文化画卷。“我们回去后,会把胡汉混编技艺教给更多日本匠人,” 佐藤爱说,“以后还要和小杰他们一起,合编一件更大的作品,放在两国的文化展上。”
周师傅站在基地门口,目送日本弟子远去,又想起草原合作社牧民们编挂毯时的笑脸。他抬头望向天空,夕阳正把竹影拉得很长,像是在编织一张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国际的大网。他知道,“胡尘汉月” 的故事,正在以新的方式继续 —— 在国际学员的手中学艺里,在草原牧民的增收账本里,在即将开展的文化展里,更在每一个为传统技艺传承而努力的人心中。
接下来,还有文化展的正式开展、草原合作社挂毯的批量生产、更多国际学员的到来…… 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就像经筒里的卷轴,还有更多未被发掘的技艺细节;就像草原上的羊毛,还有更多未被编织的美好故事。“胡汉合编” 的匠心,会继续在时光中流淌,在文明中交融,书写属于新时代的传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