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国际音乐技术标准论坛的会场,充满了学术的庄重与无形的交锋。林清音身着江以辰挑选的那件浅青色立领连衣裙,站在巨大的投影幕布前,从容不迫地阐述着“数字乐府”的理念与成果。她的演示文稿逻辑清晰,数据翔实,尤其是关于“活态数据库”架构和“跨文化情感映射模型”的部分,引发了台下众多学者的浓厚兴趣。
然而,正如预料的那样,在她发言后的提问环节,伊莎贝拉女伯爵阵营的一位资深学者率先发难,问题尖锐:“林女士,您倡导的‘多样性’和‘活态’听起来很美好,但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如何确保机器学习模型的稳定性和可比性?这是否会导致数字音乐世界的‘巴别塔’困境,让不同系统之间无法有效对话?”
问题直指核心,现场目光都聚焦在林清音身上。
林清音没有丝毫慌乱,她微微一笑,操作控制器,调出了一张复杂的网状图谱:“感谢您的提问。我们认为,‘标准’不应是扼杀多样性的枷锁,而应是促进对话的桥梁。请看,这是我们设计的‘元数据框架’,它在底层定义了所有音乐数据都必须包含的核心描述字段(如音高、节奏型基础信息),确保基本的可读性。而上层,我们允许甚至鼓励添加丰富的、描述文化语境、演奏流派、情感倾向的‘扩展标签’。”
她切换画面,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如何在元数据框架下,既保持独特性,又能通过核心字段进行基础比对,通过扩展标签理解彼此差异。“我们并非没有标准,而是建立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柔性标准’。它追求的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和而不同,是有效的跨文化理解,而非单向度的同化。”
她的回答有理有据,既回应了技术上的质疑,又升华到了文化哲学的高度。台下响起了阵阵赞同的掌声。紧接着,她又展示了“心情点歌”功能的用户数据,用事实证明这种“柔性标准”和多元理念在实践中深受欢迎,并且催生了更具活力的创作生态。
几个回合下来,伊莎贝拉阵营的质疑显得越来越苍白和狭隘。许多原本中立的学者开始主动向林清音提问,表达合作意向。她的理念,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漾开的涟漪远远超出了预期。论坛尚未结束,“数字乐府”和林清音的名字,已然成为本届论坛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当晚,林清音在酒店房间,收到了一条江以辰发来的加密消息,只有简短的四个字:「表现不错。」
后面紧跟了一张照片——慕慕穿着小恐龙睡衣,手里紧紧抓着她平时用的一个古筝义甲,在儿童床上睡得正香,小脸粉扑扑的。
林清音看着照片,眼眶微微发热,一天的紧张与疲惫瞬间消散。她知道,这是他独特的报平安和表达思念的方式。
与此同时,相隔六个小时时差的国内,江以辰正经历着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天独自带娃,远比他想像的复杂。尽管有育儿嫂和林母从旁协助,但慕慕似乎敏锐地察觉到妈妈的缺席,变得格外黏人,尤其是黏爸爸。
早上,江以辰试图在书房开一个短暂的视频会议,慕慕就抱着他的小腿,哼哼唧唧不肯放手,最后不得不抱着他一起入镜,小家伙还对着摄像头咿呀学语,差点泄露了并购案的代号。
午睡时间,习惯了妈妈哼唱的摇篮曲,慕慕在江以辰怀里翻来覆去不肯睡。江以辰无奈,尝试着用他低沉的嗓音,哼唱了一段毫无旋律可言、但节奏稳定的鼓点……没想到,慕慕竟然在这“另类摇篮曲”中,慢慢安静下来,攥着爸爸的衣角睡着了。
然而,最大的挑战在洗澡时间。平时都是林清音主导,江以辰打下手。今天他亲自上阵,结果手忙脚乱,沐浴露挤多了,泡泡差点淹没了小家伙,冲水时又没注意温度,慕慕被凉水激得哇哇大哭。江以辰满头大汗,好不容易把哭得抽噎的儿子用大毛巾裹成个粽子抱出来,看着怀里委屈巴巴的小脸,心里充满了挫败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疼。
晚上,哄睡成了终极考验。慕慕不肯睡自己的小床,非要爬到大床上,躺在妈妈平时睡的位置,小手指着旁边,眼巴巴地看着爸爸。江以辰心一软,躺在他身边。慕慕立刻像只小树袋熊一样扒过来,小脑袋枕着他的胳膊,呼吸间全是奶香味。
江以辰僵硬着身体,不敢乱动,生怕吵醒好不容易睡着的儿子。他看着窗外熟悉的夜景,怀里是柔软而依赖着他的小生命,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林清音平日里的辛苦,以及这份辛苦背后沉甸甸的幸福。
他拿出手机,笨拙地调整角度,拍下了儿子抓着她义甲熟睡的照片,发了出去。
然后,他保持着这个姿势,在慕清浅淡的呼吸声中,用空着的那只手,艰难地处理着平板电脑上需要他审批的文件。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运筹帷幄的集团总裁,也不是那个节奏精准的鼓手,只是一个努力学着如何做好父亲、心里惦念着远方妻子的普通男人。
论坛上的她,光芒万丈,为他们的理念正名。
家里的他,手忙脚乱,却守护着他们共同的柔软。
相隔万里,他们的心却因爱与责任,靠得比任何时候都近。第二阶段的协奏曲,在各自的时空里,谱写着同样深情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