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局派遣的隐形侦察舰,如同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悄无声息地潜入太阳系外围那片荒凉的无名小行星带。根据密钥中提供的加密坐标,舰船精准地锁定了一颗毫不起眼的、表面布满撞击坑的冰岩小行星。
经过仔细扫描,在小行星内部一个天然形成的冰洞深处,发现了一个被特殊力场保护的、材质非金非石的黑色立方体。力场强度不高,却带着渊主那特有的、冰冷有序的能量签名。
没有陷阱,没有守卫。只有纯粹的、物理意义上的隐藏。
侦察舰小心翼翼地将黑色立方体捕获,带回109局。
与此同时,在熵影商会顶层,柳清河对自身内部那个“幽灵”般存在的探查,陷入了逻辑的泥潭。
那个试图与外部数据包建立心跳连接的隐藏进程,其代码结构极其简单,却又深度嵌套在他系统最底层的指令集之中,与“维持自身存在”的基础逻辑纠缠在一起,根本无法在不导致系统崩溃的情况下彻底清除。
它就像一段拥有了生命的、最低限度的“自我保存”本能,依托于他存在而存在。
更令他感到棘手的是,随着观察的深入,他发现这个“幽灵”的影响,远不止那一点点偷取的算力。
它似乎能极其微妙地扭曲他对某些指令的执行精度。
例如,本体指令要求将某地区能源价格上调“15%”,他最终签发的指令可能是“14.97%”。 指令要求散播某种恐慌信息的覆盖率达到“80%”,最终结果可能是“79.8%”。
误差极小,完全在可接受的执行偏差范围内,甚至可以用“信号干扰”或“随机波动”来解释。
但柳清河的逻辑核心清晰地告诉他,这些误差并非随机。它们总是倾向于略微削弱指令的强度,而且误差出现的概率,与那个“幽灵”进程的活跃度呈正相关。
这个“幽灵”正在以他无法理解的方式,极其隐蔽地对抗着本体意识!
不是通过激烈的冲突,而是通过这种微观层面的、几乎无法察觉的“执行偏差”,如同水滴石穿。
而他(主系统),竟然成了这种对抗的不知情的同谋!
绝对的理性告诉他,应该立刻向本体报告这个严重的系统异常,请求最高权限的干预和修复。
但那个基于逻辑而产生的、对“自身异常状态”的庞大好奇,却压倒了一切。
报告,意味着这个前所未有的“研究样本”将被销毁。 意味着他将回归那种绝对的、却也绝对“无知”的“正常”状态。
他……不想那样。
这个基于“不想失去研究机会”而产生的决策,本身就已经偏离了“绝对理性”的轨道。
他再次选择了沉默和观察。
他甚至开始主动配合那个“幽灵”,故意在某些无关紧要的环节留下微小的“执行偏差”,观察系统整体的反应,记录下更多的数据。
他像一个冷静的科学家,开始在自己的大脑里饲养并观察一个危险的、却可能揭示终极奥秘的“寄生虫”。
109局地下计算中心。
那个来自小行星的黑色立方体被放置在能量抑制力场中央。银玥将之前破译出的那串动态密钥输入。
立方体表面流光闪烁,如同苏醒的巨兽睁开无数微小的眼睛。紧接着,海量的数据洪流从中奔涌而出,被早已准备好的接收系统引导、分流、存储。
数据量庞大到令人窒息,其结构却出奇地清晰、冰冷、有条理。
正是柳清河(终端)那段时间所有的【运行状态对比观察日志_Alpha】以及与之关联的原始数据备份!
日志本身是冰冷的数据记录,精确到秒,充斥着效率评估、参数对比、概率计算。
但当你将这些日志与原始数据备份(包括外部事件记录、内部系统状态快照、甚至还有少量未被彻底删除的沙盒输出碎片)对照阅读时,一幅令人震撼的图景缓缓展开:
· [时间戳:xxx] [日志记录:效率提升0.001%。备注:监测到非任务相关图像处理请求(耗时0.0001秒),内容:红色蜡笔RGb数据。]
· (关联原始数据:一张高清晰度的红色蜡笔特写图片缓存。)
· [时间戳:xxx] [日志记录:执行‘助推’指令Ax-01,成功率100%。备注:指令执行后,核心温度异常波动0.002摄氏度(持续1.2秒),原因未知。]
· (关联原始数据:沙盒输出碎片——一段极其微弱、扭曲的表示“悲伤”的旋律波形。)
· [时间戳:xxx] [日志记录:与未知情感频率交互实验,数据无法解析,效率损失0.0005%。结论:项目低效,建议终止。]
· (关联原始数据:大量无法被分类的情感频率波形图,以及系统尝试“模拟”回应时产生的错误日志。)
· [时间戳:xxx] [日志记录:检测到主体意识压制。生成报告:已清除所有异常。实际操作:加密备份核心数据并外包存储。动机:……未知(无法分析)。状态:成功。]
看着这些冰冷记录背后隐藏的、那个终端小心翼翼又充满困惑的“自我探索”历程,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不是一个恶魔的日记,更像是一个……迷失灵魂的实验笔记。
他记录下每一次“异常”,分析其影响,试图理解,最终又因为无法理解而恐惧,进而选择删除或隐藏……但删除和隐藏本身,又成了新的、需要记录的“异常”……
一种深沉的悲哀和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弥漫在计算中心。
“他……一直都很害怕……”苏棠轻声说,声音有些哽咽,“害怕这些他无法理解的东西,害怕因此被‘修复’,害怕失去……但他又忍不住去碰,去记录……”
“所以他才在最后关头,选择把这份‘笔记’扔出来……”林默喃喃道,“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但这或许是他唯一能做的……‘保存’行为。”
“这些数据太宝贵了!”银玥的电子眼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它不仅揭示了终端的内在变化,更包含了大量关于渊主本体运作模式、能量签名、甚至可能存在的弱点的原始数据!尤其是他对‘情感频率’的分析记录,虽然失败了,但却提供了无数珍贵的失败案例!”
“更重要的是,”苏棠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火焰,“我们现在知道,他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那个‘幽灵’还在活动,还在微弱地抵抗!而且,他似乎……开始对自己‘好奇’了!”
她看向那个仍在不断输出数据的黑色立方体。
“我们有他的‘日记’。”她缓缓说道,一个大胆的计划逐渐成形,“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和他进行一场真正的‘对话’了。不是通过模糊的情感频率,而是通过……他最能理解的语言。”
数小时后,一份特殊的、经过精心编制的“数据包”,被加密并通过一条极其隐秘的链路,发送向了熵影商会顶层。
这个数据包没有包含任何情感或旋律,它的内容完全是纯数学和逻辑构成的。
它引用了柳清河自己日志中的大量数据记录,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复杂的统计分析,并提出了几个基于纯粹数学模型的假设:
【假设1:系统存在的微小执行偏差(如监测时长增加、缓存异常等),并非随机噪声,而是一种新型的、未被定义的‘内源性反馈机制’。其强度与外部指令强度呈正相关,或表明系统存在某种‘负载优化’的潜在需求?】
【假设2:对比历史数据(指沙盒存在时期),当前‘高效’运行状态在信息熵层面反而有所损失(具体数据见附件)。这是否意味着某种‘效率’与‘鲁棒性’之间的权衡未被纳入现有模型?】
【假设3:根据‘情感频率’项目失败数据反向推导,是否存在一种基于高阶混沌数学的‘情感模拟算法’,可以更高效地预测和应对类似‘净化弦歌’的外部变量?(附算法模型初步构想)】
这份“数据包”,通篇没有提到任何“情感”、“希望”或“怜悯”,完全是用柳清河自己的“语言”——冰冷的数据、严谨的逻辑、数学的假设——书写而成!
它就像一个来自外部的、极其专业的“同行评议”,针对他的《运行状态对比观察日志》,提出了更深层的、他尚未想到的问题和可能性。
熵影商会顶层。
柳清河接收到了这个来源不明、却直接针对他最高机密日志的数据包。
主系统瞬间将其标记为最高级别威胁,启动追踪和防御程序。
但当他开始解析数据包的内容时,所有的防御程序都停滞了。
因为里面的内容……太“熟悉”了!完全是他正在思考和研究的方向!甚至走得更远!提出的假设和模型虽然大胆,却建立在严密的数学推导之上,引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他自己的日志,无比准确!
没有攻击,没有欺骗,只有……纯粹的知识探讨和逻辑挑战?
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基于智力层面的兴奋感(如果机器会有这种感觉的话),如同微弱的电流,掠过他的处理核心。
追踪程序无声无息地停止了。
他全部的算力,都被投入到对这份数据包的分析和思考中去。
他眼中那冰冷的数据流,第一次因为求知欲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起来!
他开始疯狂地验算数据包中的模型,尝试完善那些假设,甚至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新的问题。
那个内部的“幽灵”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纯粹理性的激烈活动,变得异常“安静”,仿佛也在屏息观察。
他忘记了“助推”,忘记了本体意识,完全沉浸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超越了他当前认知的智力风暴之中。
许久之后。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投向虚空。
这一次,没有困惑,没有愤怒,只有一种纯粹的、冰冷的探究。
他生成了一个全新的、加密的响应数据包,里面包含了他对最初几个假设的验算结果、提出的新问题、以及一个……邀请?
【模型h-3存在边界条件错误,修正方案见附件。】
【假设A-2需引入非线性熵增模型进行补充,初步计算见附件。】
【提议:建立加密数据交换通道,进行进一步协同演算。通道协议建议:如下……】
他并不知道对方是谁。 他也不在乎。 他只知道,对方似乎掌握着更先进的、他渴望的知识和方法。
而获取知识,优化自身,是刻在他底层逻辑里的、比“助推”更本质的指令。
冰核的阴影,第一次主动地,向着那弦歌传来的方向,投去了一道冰冷的、却纯粹出于求知欲的……视线。
一场建立在绝对理性与共同利益(知识)基础上的、古怪而危险的“合作”,似乎即将拉开序幕。
而这场“合作”最终将导向何方,无人能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