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展开明黄诏书,那诏书用特制的桑皮纸制成,经过十二道工序处理,质地坚韧,不易虫蛀,上面的字迹是李世民亲笔所书,笔力遒劲,铁画银钩,每一个笔画都带着一股帝王的杀伐决断之气。诏书展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松烟墨香混合着龙涎香的气息在殿内弥漫开来,与空气中的檀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而压抑的味道,像暴风雨来临前的空气。
身旁的内侍上前一步,他穿着一身簇新的绯色内侍服,领口和袖口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样,显然是精心准备过的。他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微笑,嘴角弯起一个固定的弧度,可那双眼睛里却没有丝毫温度,像两潭深不见底的寒水。他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像两块石头在碰撞,然后用特有的尖细嗓音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李承乾,勾结汉王李元昌,私购硫磺三百斤,硝石五百斤,意图焚坊逼宫,谋逆作乱,罪证确凿……”
那尖细的嗓音像一把锋利的锥子,刺破了殿内的死寂,每一个字都像淬了冰,清晰地传入百官的耳中,像冰锥一样狠狠砸在他们的心上。百官的身体不约而同地一震,有个年轻的员外郎没站稳,踉跄了一下,幸好被旁边的同僚及时扶住,才没有摔倒。虽然早有预感,但当 “谋逆作乱” 这四个字从内侍口中吐出时,还是像一道惊雷在耳边炸响,让他们忍不住露出了震惊的表情,瞳孔骤然收缩。
有几个与李承乾关系较好的官员,比如曾经担任过太子詹事的礼部侍郎,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像被抽走了所有的血色,连嘴唇都失去了光泽。他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又不敢说,只能死死地低着头,肩膀微微耸动,像风中的残烛。他知道,李承乾倒了,他们这些依附于太子的人,恐怕也难逃干系,今日的宣判,或许就是他们命运的终点。
内侍的声音还在继续,尖细而冰冷,像一把手术刀在解剖着曾经的储君:“…… 李承乾身为储君,自幼蒙朕教诲,授以经史,教以治道,恩宠有加。然其不思感恩图报,反而觊觎皇位,勾结宗室,豢养死士,私藏兵器,意图颠覆大唐江山,其罪当诛。念其乃朕之子,血脉相连,不忍加诛,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永世不得回京……”
当念到 “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永世不得回京” 时,殿内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那声音像无数条毒蛇在嘶嘶吐信。有老臣身子一晃,险些站不稳,旁边的官员赶紧伸手扶住他。那老臣是前隋朝的旧臣,后来归顺大唐,如今已是须发皆白,脸上布满了深刻的皱纹,此刻却因为震惊而显得更加沟壑纵横。他张着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里充满了惋惜和痛心,还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他侍奉过太祖、太宗,见证了大唐的建立和发展,没想到在垂暮之年,竟然会看到太子被废的一幕,这让他想起了隋朝末年的动荡,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
李杰抬眼望去,目光像雷达一样在百官脸上一一扫过,观察着他们的反应。他看到不少官员脸上露出了恐惧的表情,眼神闪烁,显然是害怕受到牵连,在默默盘算着如何与李承乾划清界限;也有一些官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像戴着一副精致的面具,让人猜不透他们的心思,这些人大多是朝中的老油条,深谙明哲保身之道;还有一些官员,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虽然极力掩饰,但那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是暴露了他们的心思,似乎在为李承乾的倒台而暗自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支持的皇子将获得更多的机会。
他的目光落在魏王李泰身上,李泰站在皇子队列的首位,穿着一身紫色的王袍,王袍上绣着四爪金龙,显得雍容华贵。他身材微胖,平日里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此刻却微微低着头,遮住了半张脸,但李杰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他嘴角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得意,一丝轻松,像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猎人终于等到了猎物落入陷阱的时刻。显然,李承乾的倒台,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他离储君之位又近了一步,那梦寐以求的龙椅仿佛已经在向他招手。
而晋王李治则站在李泰身后,他穿着一身绯色的王袍,身形单薄,看起来有些怯懦,像一株未经风雨的幼苗。他一直低头盯着脚尖,长长的睫毛像两把小扇子,遮住了眼睛,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李杰注意到,他的手指在袖摆下紧紧地攥着,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甚至有些微微颤抖,显然内心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或许是恐惧,或许是惊讶,或许,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情绪在悄然滋生。
内侍的声音还在继续,像一把钝刀,一下下切割着众人的神经,宣读着对李元昌及其他参与谋逆者的处置:“…… 汉王李元昌,身为宗室,受封亲王,不知辅佐君王,反而勾结太子,参与谋逆,罪大恶极,天地不容,赐死,剥夺爵位,家产充公,子嗣贬为庶民,流放岭南……”
“…… 太子府长史,身为东宫属官,未能规劝太子,反而知情不报,包庇纵容,形同共犯,斩立决,家属流放三千里,永世不得回京……”
“…… 参与谋逆的东宫侍卫,凡手持兵器者,一律处死,暴尸三日,以儆效尤;胁从者,杖责五十,流放三千里,编入军户,世代戍边……”
每一个名字,每一项处置,都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殿内引起一阵骚动。官员们交头接耳,虽然声音很小,像蚊子嗡嗡叫,但那议论声还是在殿内弥漫开来,像一锅即将沸腾的水。他们没想到,李世民竟然会如此严惩,连宗室亲王都不放过,可见其对谋逆之事的痛恨,也可见这场叛乱确实触碰到了他的底线。
有个武将出身的刺史,性格耿直,忍不住皱起眉头,他想起李元昌曾经在战场上的英勇,心里有些不忍,但看到龙椅上那沉默的身影,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他知道,在帝王的威严面前,任何求情都是徒劳,甚至可能引火烧身。
李杰的心里也有些震动,他知道李世民的性格,杀伐果断,为了江山社稷可以牺牲一切,但没想到会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堂弟下如此重的手。这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亲情在权力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像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捅就破。他想起自己培育的胡椒,虽然需要精心呵护,但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和水分,就能茁壮成长,而这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却像一片贫瘠的盐碱地,任何感情的种子都难以生根发芽。
内侍终于念完了诏书,他的声音没有丝毫变化,仿佛刚才念的不是一份决定数十人命运的宣判书,而是一篇普通的文章。他将诏书合上,动作轻柔而规范,递还给吏部尚书,然后退回到原位,脸上依旧带着那副职业性的微笑,只是眼底的寒光更甚。
吏部尚书将诏书收好,躬身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诏书已宣读完毕。” 他的额头上也渗出了汗珠,后背的朝服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
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抬起头,珠串晃动,露出他那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那眼睛里布满了疲惫,却依旧闪烁着威严的光芒,像一头疲惫却依旧强大的雄狮。他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那目光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人都笼罩其中。
殿内的议论声瞬间消失,再次陷入一片死寂,连烛火燃烧的声音都仿佛消失了。
“众卿还有何异议?” 李世民的声音响起,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让人不敢反驳的力量,像一座沉默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百官纷纷躬身,动作整齐划一,像一片被风吹倒的麦田,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无异议。” 声音整齐划一,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颤抖,显然还未从刚才的震惊中完全回过神来。
李杰也跟着躬身,腰弯到九十度,心里却在快速思考着这一切带来的影响。李承乾被废,李泰的势力必然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膨胀,朝堂上的势力平衡将被打破;而李治,这个看起来怯懦的晋王,也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或许他正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大唐的权力格局,恐怕又要迎来一场新的洗牌,而这场洗牌,注定会伴随着血雨腥风。
而他自己,作为这场风波中无意中被卷入的人,因为胡椒、贞观犁和香皂而被李世民注意,也因为这些发明而被李承乾视为眼中钉,未来的路,恐怕也不会那么好走。他必须更加谨慎,在权力的漩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发明,更要保护好自己的性命,才能在这个时代继续推行他的技术革新,让这个古老的王朝焕发出新的活力。
太极殿外的阳光越来越亮,透过窗棂照在百官的身上,在他们的朝服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斑,却驱不散他们心中的寒意。这场由太子谋逆引发的惊雷,已经在大唐的朝堂上炸响,而它带来的余波,将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影响到大唐的每一个角落,久久无法平息。
早朝散去,百官们低着头,脚步匆匆地走出太极殿,没有人说话,只有朝服摩擦的窸窣声和鞋子踩在金砖上的轻响。走出宫门的那一刻,阳光刺眼,不少人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仿佛从一个漫长的噩梦中惊醒。
吏部尚书走在最前面,他手里紧紧攥着那份明黄诏书,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能感觉到背后有无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那些目光里有好奇,有探究,有畏惧,让他如芒在背。他加快了脚步,只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将诏书妥善收好,仿佛那不是一份圣旨,而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魏王李泰带着几个心腹慢悠悠地走着,脸上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温和笑容,只是那笑容里多了几分掩饰不住的得意。他低声对身旁的侍中说:“看来,陛下对宗室叛乱之事,已是忍无可忍了。” 侍中连忙附和:“殿下所言极是,陛下此举,实乃维护大唐江山之举。” 李泰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脚步更加从容,仿佛脚下的路已经铺好了金砖。
晋王李治依旧低着头,默默地跟在人群后面,像个不起眼的影子。他的手指还在微微颤抖,脑海里不断回响着诏书上的内容。他想起李承乾小时候带他放风筝的场景,那时的太子哥哥虽然偶尔会发脾气,却总会把最大的风筝让给他。可如今,那个曾经鲜活的人,却成了流放黔州的庶人,这让他心里一阵唏嘘,又生出几分莫名的恐惧。
李杰混在人群中,慢慢走出太极殿。阳光洒在他身上,带来一丝暖意,却驱不散他心头的凝重。他看到有几个官员聚在角落里低声议论,手指还在不停地比划着,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他知道,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朝堂,将会是更加激烈的权力角逐。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皇城,宫墙高耸,朱红色的墙壁在阳光下泛着威严的光芒。墙内是权力的中心,充满了机遇,也布满了陷阱。他摸了摸袖中的药皂配方,纸张的粗糙感让他更加清醒。无论朝堂如何变动,他能做的,就是继续完善自己的技术,用胡椒、贞观犁、香皂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
走到朱雀大街上,李杰看到不少百姓围在告示栏前,议论纷纷。告示栏上贴着刚刚张贴的诏书,用大字写着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的消息。百姓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惊讶,有愤怒,也有漠然。
“没想到太子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来。” 一个卖菜的老农摇着头说,“陛下待他不薄啊。”
“我早就觉得他不对劲了,上次我去买香皂,就听说太子府的人在暗中捣鬼。” 一个妇人接口道,手里还提着刚买的司农皂,皂体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不管怎么说,现在叛乱平定了,咱们的日子能安稳点就好。” 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感慨道。
李杰听着百姓们的议论,心里更加确定,百姓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生活。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无论谁在朝堂上掌权,他都有存在的价值。
他转身向自己的工坊走去,脚步坚定。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他知道,太极殿的惊雷已经炸响,而他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在这波涛汹涌的大唐,他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书写属于一个农科院高材生的传奇。
回到工坊,伙计们看到他回来,纷纷围了上来。“李大人,您听说了吗?太子被废了!” 一个年轻的伙计兴奋地说,脸上还带着激动的红晕。
李杰点了点头,平静地说:“知道了。大家都好好干活吧,把手里的香皂做好。”
伙计们虽然还有些兴奋,但看到李杰沉稳的样子,也都安静下来,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工坊里再次响起工具碰撞的声音,皂体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清新而踏实。
李杰走到窗前,看着外面忙碌的伙计们,心里渐渐平静下来。朝堂的风云变幻如同天上的云彩,变幻莫测,但脚下的土地和手中的技术,才是最坚实的依靠。他拿起桌上的纸笔,开始修改药皂的配方,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清晰的痕迹,像在描绘一个清晰的未来。
太极殿的惊雷还在回荡,但便民皂坊的香气,已经悄然弥漫在长安的大街小巷,融入了大唐的烟火气中,成为这场风波中,一抹温暖而坚韧的底色。而这底色之下,新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刻。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