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北岸的采石矶,寒风吹得宋军战旗猎猎作响。十万大军沿江岸铺开,甲胄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冷光,战船首尾相接,像一条黑色的巨龙卧在江面。赵烈站在潘美的帅船船头,手里捧着《武经总要》残卷,指尖在“水战奇袭篇”的潮汐图谱上反复摩挲——这是他昨夜熬夜标注的长江水文数据,今日的涨潮时间、水流速度,都清晰地记在上面。
“赵参谋,李煜在采石矶布了两万守军,还沉了几十艘战船堵塞航道,硬闯怕是要吃亏。”潘美握着望远镜(注:此处为符合历史背景的“千里镜”原型,采用青铜镜片制成,为五代末期军工萌芽产物),望着南岸的南唐防线,语气凝重。江面上漂浮的沉船残骸间,隐约能看到南唐士兵在城头架设的床弩,箭簇闪着寒光。
赵烈俯身看着江面,目光落在采石矶西侧的芦苇荡——那里水流平缓,且是南唐守军的视野盲区,正是残卷中“避实击虚”战术的绝佳应用点。“潘将军,我们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派五千水军佯攻采石矶正面,吸引守军注意力;第二步,我率三千背嵬军旧部,乘小船从西侧芦苇荡偷渡,夺取南岸的烽火台,切断守军的通讯,再里应外合打开航道。”
他展开手绘的采石矶地形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烽火台的位置:“这三座烽火台是南唐的通讯关键,只要拿下它们,李煜在金陵就得不到采石矶的消息,我们就能从容清理沉船,打通航道。”
潘美看着图纸上精准的标注,想起当年赵烈在寿州设计浮桥的奇谋,当即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我亲自率水军佯攻,你务必小心,若遇不测,立刻发信号求援。”
当天午后,宋军的佯攻开始。数百艘战船朝着采石矶正面驶去,船上的床弩同时发射,弩箭穿透南唐的盾牌,砸在城墙上溅起碎石。南唐守将朱令赟果然上当,将大部分守军调往正面,对着宋军战船喊话:“宋贼休要猖狂!金陵城防坚固,你们迟早会葬身长江!”
而此时,赵烈已率三千士兵,乘着几十艘伪装成渔船的小船,悄悄划入西侧芦苇荡。陈三握着长枪,压低声音问:“将军,这芦苇荡里会不会有南唐的暗哨?”
赵烈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枚铜哨——这是当年庐州劝降时,南唐将领张汉超送他的信物,吹起来有独特的音调。“若遇到暗哨,我吹哨为号,你们再动手。张汉超现在是南唐的采石矶副将,说不定这些暗哨里,有他的旧部。”
小船在芦苇荡里穿行,冰冷的江水溅在船板上,很快结了薄冰。行至中途,果然遇到两个南唐暗哨,正举着弓箭警惕地张望。赵烈轻轻吹响铜哨,“啾——啾——”的音调在芦苇荡里回荡。
那两个暗哨听到哨声,顿时愣住,其中一个年轻士兵试探着问:“是……是赵将军吗?张将军说过,若听到这个哨声,就是自己人。”
赵烈掀开船帘,露出脸上的疤痕——那是当年寿州守城时留下的,张汉超的旧部大多认识。“我是赵烈,奉大宋陛下之命,来劝你们归降。李煜沉迷诗词,不顾百姓死活,你们何苦为他卖命?”
年轻士兵眼里闪过挣扎,他看了看身边的老兵,又望向南岸的烽火台,最终放下弓箭:“将军,俺们早就不想打了!朱令赟把俺们的粮都扣了,弟兄们三天没吃饱饭了!俺带你们去烽火台,那里的守军大多是张将军的旧部,愿意归降!”
在暗哨的指引下,小船顺利抵达南岸。赵烈率士兵突袭烽火台时,守军果然没怎么抵抗,有的甚至主动打开城门。负责守卫烽火台的南唐校尉,正是当年庐州归降的士兵周虎,见到赵烈,立刻躬身:“将军,俺们等您很久了!朱令赟残暴,俺们早就想投大宋了!”
赵烈拍了拍他的肩膀,让士兵们升起宋军的旗帜:“你们做得好!现在,随我去截断采石矶的守军退路!”
此时,潘美的正面进攻正酣。朱令赟见宋军攻势猛烈,正准备调烽火台的援军,却突然发现西侧升起了宋军旗帜——他这才知道中了计,刚要下令撤退,就听到身后传来喊杀声。赵烈率三千士兵与周虎的守军汇合,从侧翼猛攻南唐军营,床弩射出的火箭点燃了营帐,浓烟冲天而起。
“朱令赟,投降吧!你已经无路可退了!”赵烈策马冲到阵前,“护唐”剑指着朱令赟的胸口。朱令赟看着四下溃散的士兵,又望向江面——宋军战船已突破沉船堵塞的航道,正朝着南岸驶来,他知道大势已去,却仍拔出弯刀:“我乃南唐大将,宁死不降!”
两人缠斗在一起,朱令赟的弯刀虽勇猛,却架不住赵烈的灵活。十几个回合后,赵烈一剑挑飞他的弯刀,长枪抵住他的咽喉:“你若不降,你的士兵和采石矶的百姓,都会因你而死。李煜保不住你,更保不住南唐,你何必执着?”
朱令赟看着身边投降的士兵,又想起金陵城内百姓的苦难,终于放下武器,跪地投降:“我愿降,但求将军善待采石矶的百姓,别让他们遭战火之苦。”
“我答应你。”赵烈扶起他,下令打开采石矶的粮仓,将朱令赟克扣的粮草分给百姓。百姓们捧着粟米,对着宋军磕头:“谢谢将军!俺们再也不用怕打仗了!”
采石矶失守的消息传到金陵,李煜在澄心堂内坐立难安。他看着案上未写完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墨迹已干,却再也没心思续写。徐铉匆匆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陛下,契丹使者回讯了,说愿意出兵牵制宋军,但要南唐献丝绸二十万匹、茶叶五万斤作为报酬。”
李煜眼里闪过一丝希望,却很快又黯淡下去——南汉灭亡的惨状还在眼前,他知道契丹只是想趁机掠夺,并非真心相助。“徐学士,宋军已过采石矶,金陵外围的溧水、句容都已失守,我们还有胜算吗?”
“陛下,臣愿率军死守金陵!”徐铉躬身请战,“城内还有五万守军,只要我们坚守待援,契丹大军一到,定能击退宋军!”
可李煜不知道,他寄予厚望的“援军”,早已被赵烈预判。宋军拿下采石矶后,赵烈立刻向潘美建议:“契丹若出兵,必从沧州南下,我们可派张刚率两万大军驻守沧州,同时联络吴越,让钱俶出兵牵制南唐的后方,让李煜首尾不能相顾。”
潘美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张刚的大军抵达沧州,契丹见宋军早有防备,果然打消了出兵的念头。而吴越的钱俶,也按约定派三万大军进攻南唐的常州,切断了金陵的粮道。
宋军兵临金陵城下时,已是次年正月。赵烈站在金陵城外的雨花台,望着这座曾见证南唐繁华的都城——朱雀航的飞檐依旧,却挂满了南唐的守城器械;秦淮河的水依旧流淌,却漂浮着守军丢弃的兵器。他想起当年在此斡旋时,李煜说“宁可为词人,不愿为帝王”,心里竟生出几分惋惜。
“赵参谋,李煜在城墙上挂了‘免战牌’,还派徐铉来求和,说愿意称臣纳贡,只求保留南唐宗庙。”陈三拿着徐铉的求和信,语气里满是不屑,“他早干嘛去了?现在兵临城下才求和,晚了!”
赵烈接过求和信,上面的字迹依旧俊秀,却透着慌乱:“……愿献江表十四州,岁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求陛下(赵匡胤)垂怜,保全南唐一脉……”他想起吴越的和平统一,心里清楚——李煜若早有此心,金陵百姓何至于遭此战火?
“让徐铉来见我。”赵烈对着陈三说。半个时辰后,徐铉穿着一身素色锦袍,神色憔悴地走进宋军大营。见到赵烈,他立刻躬身:“赵将军,求您在潘将军和大宋陛下面前多为南唐说情,后主愿归降,只求保全金陵的百姓和藏书楼的典籍。”
“徐学士,李煜早有归降之心,何至于今日?”赵烈指着营外的伤兵,“宋军有多少弟兄战死在长江?南唐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这些账,不是一句‘归降’就能抹平的。”
徐铉的眼泪掉了下来:“将军,后主并非不愿归降,是被身边的奸臣蒙蔽!去年您在金陵时,他就想答应大宋的条件,可枢密使陈乔说‘宁可亡国,不可屈膝’,硬是把求和的信使拦了下来!”
赵烈心里一动——陈乔是南唐的主战派,多次劝阻李煜归降,甚至暗中加固城防。他看着徐铉,语气缓和了几分:“我可以帮你劝潘将军暂缓攻城,但李煜必须答应两个条件:第一,立刻诛杀陈乔,以平民愤;第二,打开金陵城门,让宋军入城接管防务,不得损坏藏书楼的典籍。”
徐铉赶紧点头:“臣这就回去劝后主!”
可徐铉刚离开,金陵城内就传来消息——陈乔得知求和之事,竟煽动禁军哗变,软禁了李煜,还在藏书楼周围堆满了柴草,威胁宋军若攻城,就烧毁典籍。“这个陈乔,真是疯了!”潘美气得砸碎了茶杯,“传令下去,明日清晨攻城,务必拿下金陵!”
赵烈却拦住他:“潘将军,藏书楼里有南唐建国以来的典籍,若被烧毁,损失太大。我有一计,可活捉陈乔,保全典籍。”他再次翻开《武经总要》残卷,指着“内应破城”的战术:“陈乔的亲兵里,有不少是当年庐州归降的士兵,我可派张汉超去联络他们,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当晚,张汉超果然不负所托,联络到陈乔身边的亲兵队长。三更时分,金陵的北门悄悄打开,赵烈率五千士兵入城,直奔皇宫。陈乔正率禁军在藏书楼前驻守,见宋军入城,立刻下令点火,却被身边的亲兵拦住:“将军,您不能烧毁典籍!这是南唐的文脉!”
“反了!你们都反了!”陈乔拔出弯刀,就要砍向亲兵,却被赵烈一剑挑飞武器。“陈乔,你煽动哗变,软禁君主,还想烧毁典籍,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陈乔被宋军擒住,却仍嘴硬:“我乃南唐大臣,宁死不降!你们休想毁掉南唐的根基!”
“南唐的根基不是你这种奸臣能代表的。”赵烈下令将陈乔押下去,又让人扑灭藏书楼周围的柴草。当他走进藏书楼时,看到李煜被软禁在角落,脸色苍白,怀里还抱着一本《花间集》。
“赵将军……”李煜看到赵烈,眼里满是愧疚,“是朕糊涂,害了百姓,害了南唐……”
“陛下(李煜),现在醒悟还不晚。”赵烈扶起他,“大宋陛下已答应保全你的宗室,金陵的百姓和典籍也会得到保护。你若真心归降,就随我去汴梁,向大宋陛下请罪。”
李煜点点头,跟着赵烈走出藏书楼。此时,天已蒙蒙亮,宋军已控制金陵全城。百姓们站在街道两旁,有的脸上带着恐惧,有的却露出释然的笑容——他们知道,战火终于要结束了。
赵烈站在金陵的朱雀航上,望着晨光中的都城,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柴荣当年的北伐,想起吴越的和平统一,想起南汉的荒唐乱象,如今,南唐终于归降,长江以南的土地基本统一,五代乱世的终结,终于近在眼前。
可他不知道,陈乔的余党并未全部被擒。当天下午,金陵城西突然传来骚动——十几个陈乔的亲信煽动流民,说“宋军要把金陵百姓迁到汴梁当奴隶”,还放火烧了几家商铺。赵烈率人赶到时,流民们正围着商铺打砸,亲信们拿着短刀,对着百姓大喊:“跟宋军拼了!”
“大家住手!”赵烈站在高台上,举起李煜的归降诏书,“李煜已归降大宋,陛下(赵匡胤)下旨,金陵百姓免五年赋税,凡被陈乔胁迫的士兵和流民,一律既往不咎!这些亲信是想让你们继续受苦,大家别上当!”
流民们看着归降诏书,又看了看身边的亲信,渐渐清醒过来。一个老农突然拿起锄头,对着亲信砸去:“俺们再也不上当了!这些人害死了俺儿子,俺要为儿子报仇!”
流民们纷纷响应,很快就将亲信制服。赵烈让人将亲信押下去,又安抚流民:“大家放心,大宋会保护你们,谁再敢作乱,定严惩不贷!”
夜色渐深,金陵城内渐渐安静下来。赵烈站在城楼上,望着江面的宋军战船,心里却没轻松——南唐虽已归降,可北汉仍在依附契丹,燕云十六州尚未收复,五代乱世的终结,还有最后一道难关。
潘美走到他身边,递上一杯热酒:“赵参谋,金陵已破,南唐归降,你立了大功!陛下(赵匡胤)定会重赏你!”
赵烈接过酒杯,望着北方的夜空——那里是燕云的方向,柴荣的燕云舆图还在他的怀里。“潘将军,南唐虽平,北汉未灭,燕云未复,我们的任务还没完成。”
潘美点点头:“是啊,等回汴梁复命后,我们就该准备伐北汉了!”
就在这时,陈三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封来自汴梁的急信:“将军,陛下派人送来的,说北汉的刘继元(北汉后主)近期频繁联络契丹,还在太原城外增修了防御工事,怕是要对抗大宋!”
赵烈接过急信,赵匡胤的字迹里满是决心:“……金陵既下,当乘胜伐汉,一举平定北方,终结五代乱世……”他握紧酒杯,心里暗暗发誓:“先帝(柴荣),您放心,我定会见证北汉灭亡,见证燕云收复,完成您未竟的心愿!”
金陵的夜色温柔,却掩盖不住即将到来的北伐风暴。赵烈站在城楼上,手里握着《武经总要》残卷,目光坚定地望向北方——他知道,平定北汉、收复燕云的战斗,即将拉开帷幕,而他,将继续站在最前线,为五代乱世的终结,为中原的统一,拼尽最后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