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号”数据中心,中央全息屏幕上的图像被定格、放大。
不是冰晶或汞海,而是“鹦鹉螺号”最后传回的声纳扫描图——一个在已知海图上根本不存在的、边缘陡峭、深不见底的巨大海沟,仿佛地球表面一道突然裂开的狰狞伤疤。
无数绀碧色的冰晶,正从这片无尽的黑暗中缓缓上浮。
“一切的源头,就在下面。”司星墟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手指虚点着那片代表“未知”的深暗区域,“我们需要它更详细的信息。地形、结构、能量读数、冰晶涌出的具体位置和频率。我们必须知道,我们面对的到底是一个‘出口’,还是一个‘巢穴’。”
林海舰长面色凝重地摇头:“常规声纳对它完全无效。信号进入一定深度后就像被吞噬了一样,没有任何回波。那片区域的物理规则……似乎已经不同了。”
一名来自量子信息实验室的年轻科学家推了推眼镜,小心翼翼地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或许……我们可以尝试量子纠缠声呐?”
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他继续解释:“利用预先配对好的纠缠粒子对,将一簇粒子发送至目标区域。无论中间介质如何变化,只要纠缠态未被破坏,我们就能通过测量母舰上留守的粒子状态,间接‘感知’下方粒子的环境信息,从而绘制出地形和能量场分布。它能绕过常规物理阻隔……”
“但也能被任何干扰轻易破坏,而且分辨率极低,几乎等于盲人摸象。”另一位资深工程师立刻提出反对,“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法预测那片区域的量子场会对纠缠态产生何种影响,可能瞬间就会解耦。”
“但我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司星墟反问,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全息的深渊,“准备布置量子纠缠声呐阵列(qESA)。”
“探索一号”上,一排排造型奇特的量子终端设备拔地而起。
大量预先纠缠配对的粒子簇(“信使粒子”)被发射向目标海底。这些粒子的量子态会与路径上的环境相互作用并发生改变。通过超精密仪器测量母舰上留守的、与它们纠缠的“孪生”粒子状态的瞬时变化,超级计算机通过逆推算法,间接“绘制”出信使粒子路径上的环境信息(密度、压力、能量场强度等),最终合成一个基于量子态变化的反常地形图。
探测波指向巨坑最核心区域时,遭遇了无法穿透的绝对屏障。量子纠缠粒子在向下穿透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因无法理解的干扰而提前解耦(失去关联),仅有极少数成功抵达深处,但其量子态也仅能维持极为短暂的时间,传回的数据支离破碎、充满悖论。
最终,人类只能窥见这个归墟坟场的边缘与咆哮的能量外壳,其最核心的秘密——无论是引擎残骸、文明墓碑还是别的什么——依旧被牢牢锁在无法窥探的量子迷雾之后,沉默地散发着令人心悸的、源于宇宙法则本身的威压。
虽然如此,但是人们依旧掌握了一些粗略的资料,为下一步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量子纠缠声呐对巨坑的探测描绘出一幅令人敬畏且不安的非人景象。
坑壁呈现出绝对光滑、近乎垂直的超高密度几何结构,仿佛被某种宇宙尺度之力精准切割而成,绝非自然造物。坑内充斥着狂暴的能量涡流与诡异的物质密度断层,形成一片永不停息的能量“暴风雨”。无数反物质冰晶如同逆行的死亡流星,不断从深渊底部上浮。
探测确认坑内毫无任何已知形式的生命迹象,只有冰冷、死寂却剧烈涌动的能量洪流。
“深度测算出来了吗?”司星墟问道。
技术员操作了几下,一组令人心惊肉跳的红色数字出现在大屏幕上:
-20,341米!
指挥中心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这个深度,远远超过了已知的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约-11,000米)。
它不应该存在,但它就在那里。
“一个……远远超出地壳平均厚度,甚至可能穿透了莫霍面的深度……”一位地质学家喃喃道,“这怎么可能保持结构稳定?”
“物理规则在那里已经改写,用我们的常识去理解它毫无意义。”司星墟斩钉截铁地说,“终结这一切的关键,必然就在这深渊之底。我们必须下去。”
“下去”两个字,重若千钧。 每向下一米,都是对人类现有工程学、材料学和物理学的极限挑战。
压力:两万米水深的海底压力超过每平方厘米两吨,现有任何载人潜水器都无法承受。
环境:汞海的超流体、高腐蚀、未知能量场特性,对任何探测设备都是噩梦。
导航:常规导航手段在强干扰和扭曲的物理规则下可能完全失效。
未知威胁:下方可能存在比上浮冰晶更可怕的东西。
……
与此同时,卫星图像和全球海洋监测网络显示,南海那片银灰色的汞海领域正在以缓慢但不可阻挡的速度向外扩张。虽然冰晶上浮频率似乎暂时稳定,但谁也不知道深渊之下何时会发生一次剧烈的“喷发”。
人类不敢等,也等不起。
“归墟计划”被提升至全球最高紧急应对等级。
安全区外,以中国“台湾”号和美国“马丁路德金”号两艘航空母舰为核心,迅速组建起了前所未有的联合前沿基地。
它们如同两座移动的钢铁城市,搭载的不再仅仅是战机,而是从全球各大研究机构、军工企业紧急调集而来的顶尖科学家、工程师、深海探险家以及他们所能想到的最前沿、甚至处于实验室阶段的装备。
甲板上,直升机起降频繁,运送着人员和物资。机库和改装后的舱室内,临时实验室和设计中心24小时运转。全息屏幕上不断更新着归墟的数据模型、汞海扩散预测图以及各种脑洞大开的深潜器设计方案。
气氛紧张得如同战时,但目标却并非任何国家,而是人类不得不共同面对的、来自深海的未知。
争论、演算、失败、再尝试……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而脚下的归墟,依旧沉默地散发着致命的绀碧色光芒,仿佛在静静等待着下一个敢于挑战它的访客。
司星墟站在“台湾”号的舰岛上,望着远方那片颜色明显异于常态的海水,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刚刚收到的报告——关于冰晶内爆前捕捉到的那段规律脉冲信号的初步分析。
信号仍在重复。 它在试图诉说些什么? 是警告?是求助?还是……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