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论证会的成功,像一阵春风,吹开了海外市场的坚冰。几家中型种植园主动向张承志伸出了橄榄枝,表达了合作意向。当地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公司甚至提出,希望引进大山药业的GAp管理体系,对其旗下的多个种植园进行标准化改造。
面对纷至沓来的机会,张承志保持了难得的冷静。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与哈菲兹博士一起,对潜在合作伙伴进行了细致的背景调查和实力评估。他们最终选择了两家理念相近、管理基础较好的种植园作为首批深度合作对象,采取“技术入股+标准输出+品牌共享”的模式,稳扎稳打,力求将每一个合作项目都做成精品样板。
“爸,这边总算打开局面了,但我不敢冒进。”张承志在视频汇报中说道,“先把这两家做好,形成示范效应,比盲目扩张更稳妥。”
张大山对儿子的成熟稳重深感欣慰:“你做得对!海外拓展,信誉比速度更重要。需要什么支持,随时开口。”
就在海外战线初见曙光之际,国内新药申报的战役也正式打响。李秀云带领研发团队,启动了“地涌金莲”注射液的新药临床前研究和申报资料准备工作。这是一项极其繁琐、严谨且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完成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等全套研究,数据必须精准无误,资料要符合国家药监局最严格的技术要求。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李秀云和团队成员们泡在大量的数据和文献中,反复验证、修改申报材料。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审评专家的严格质询,压力巨大。
“秀云,进度如何?有什么困难吗?”张大山抽空到实验室看望妻子,看到她眼里的血丝,心疼不已。
“困难不小,”李秀云揉了揉太阳穴,“主要是‘地涌金莲’成分复杂,作用机制阐释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这是审评的重点也是难点。另外,资金消耗比预想的要快。”
“资金问题我来想办法,你只管攻克技术难关。”张大山坚定地说,“需要引进外部专家或者合作资源,尽管提。”
然而,最大的潜在威胁,依然来自梁致远监控到的“奥丁资本”的异常动向。经过更深入的调查,梁致远发现,“奥丁资本”除了在二级市场分散吸筹外,其关联基金近期密集投资了数家位于欧洲和美国的生物科技初创公司,这些公司的主攻方向,恰好是植物药有效成分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和中药作用机制的现代药理学阐司。
“张总,情况不太妙。”梁致远的语气前所未有的凝重,“‘奥丁’可能是在布局一条更狠的路线——他们想绕过我们对道地药材资源的依赖,直接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人工合成‘紫丹参’、‘地涌金莲’甚至未来我们可能研发出的新药的核心有效成分!如果让他们抢先突破并注册专利,我们辛苦建立的资源优势将荡然无存!”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张大山耳边炸响!他瞬间明白了“奥丁资本”的真正战略意图:用更高维度的技术降维打击!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关乎中药产业未来话语权的生死之战!
三线作战的压力,骤然增至顶点。海外拓展需精耕细作,新药申报需全力冲刺,而面对“奥丁资本”的技术围剿,更是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张大山站在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繁华的都市,心情沉重如铁。他知道,大山药业已经走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决定企业的未来命运。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电话,连续拨通了几个号码:
“承志,海外合作务必保证质量,同时密切关注国际植物药研发动态!”
“秀云,新药申报要加快,更要确保技术壁垒的坚固!”
“老梁,动用一切资源,深入调查‘奥丁’投资的那些生物科技公司的技术进展,同时,寻找国内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潜力的团队或公司,探讨合作可能!”
三线鏖战,序幕已然拉开。张大山的眼神,在重压之下,反而变得更加锐利和坚定。这一仗,他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