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省中医药研究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让张大山和李秀云此行最大的目标超额完成。展销会最后一天,他们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
尽管展位依旧偏僻,但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介绍产品时也更加从容笃定。那份由权威机构背书的底气,是任何华丽包装都无法比拟的。又有一两家注重品质的药商,被他们的专业和实在打动,留下了合作的可能。
刘胖子那边依旧热闹,但张大山已经不再将他视为主要对手。他的目光,已经越过眼前的喧嚣,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展销会结束,两人归心似箭。回程的车上,少了来时的忐忑,多了满载而归的充实与规划未来的兴奋。
“秀云,这次多亏了你。”张大山看着窗外飞驰的景色,由衷地说,“要不是你把数据弄得那么清楚,沈教授肯定不会多看咱们一眼。”
李秀云脸微红,摇摇头:“是你的东西好。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她顿了顿,眼神发亮,“大山,沈教授对那株丹参那么感兴趣,说明咱们的路子走对了!以后,咱们就得在‘特’和‘优’上下功夫!”
“对!”张大山重重地点头,“普通的种苗和药材,竞争太激烈,利润也薄。咱们要发展,就得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种!那株丹参,就是突破口!”
两人在车上就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张大山规划着,回去后要立刻扩大丹参的种植面积,尤其是那株特殊丹参的繁殖;要建一个小型的药材粗加工车间,对柴胡、黄芩进行初步加工,提升附加值;还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争取早日通过正式的GAp认证。
李秀云则思考着如何把研究院的合作落实到位,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如何利用这次省城之行的见闻,改进基地的管理和宣传。
他们聊得投入,仿佛已经看到了靠山屯那片坡地上,矗立起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回到靠山屯,已是傍晚。李铁柱早就在村口等着了,见到他们,激动地跑过来:“大山哥!秀云姐!你们可算回来了!咋样?省城大不大?展会顺利不?”
张大山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顺利!比预想的还顺利!走,回家慢慢说!”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村。张大山从省城载誉而归,还跟省里的大研究院搭上了关系!这可比他当初拿到五万块扶持款还让人震撼!村民们看张大山的眼神,已经不仅仅是羡慕,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意味了。
王老歪更是第一时间赶到张大山家,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大山!我就知道你小子是干大事的料!给咱靠山屯长脸了!以后有啥事,尽管跟叔说!”
张大山应付了几句,心里清楚,这些人情的冷暖,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要想真正赢得尊重,还得靠实实在在的业绩。
第二天,张大山就召集了基地的所有人员开会。他把省城之行的见闻和收获,特别是与研究院合作的消息,向大家做了通报。工人们听说基地的产品得到了省里专家的认可,都感到与有荣焉,干劲更足了。
张大山趁热打铁,宣布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扩大特色品种种植、筹建加工车间、完善管理制度。他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待遇,但也制定了更严格的考核标准,要求大家必须像对待自家田地一样,用心对待基地的每一株药材。
基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扩张的阶段。
然而,快速发展也伴随着新的问题。资金再次变得紧张,扩建大棚、筹建车间都需要大笔投入。管理难度加大,工人增多,如何确保每个人都严格遵守规范,成了一个挑战。
更重要的是,那株“紫光”丹参的繁殖和研究,进展并不如预期顺利。分株繁殖的成活率不高,且后代植株的优良性状似乎出现了分离,很难稳定保持母株的优异品质。
张大山知道,他面临的是一场新的、更复杂的攻坚战。事业的蓝图已经绘就,但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智慧。
而远在省城的刘胖子,在展销会上丢了面子,绝不会就此罢休。一场在新的层面、更隐蔽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