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比试的胜利,让张大山在十里八乡彻底打响了名头。“靠山屯张大山,种苗就是好!”这话成了药农们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不仅有周边乡镇的散户,连邻县的一些小型合作社也慕名而来。基地的大棚里,第一批规模化培育的种苗被抢购一空,后续的苗床刚播下种子,就被预定了大半。
钱,终于不再是困扰张大山的首要问题。账户上的数字不断增长,但他却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规模扩大了,人手明显不够用。之前雇的几个零工,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张大山决定正式招募长期工人。消息一出,村里人几乎挤破了门槛。王老歪更是把自己的远房侄子、外甥塞进来好几个。
管理,成了大问题。这些新来的工人,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踏实肯干,有的就想着偷奸耍滑。浇水施肥不按标准,记录数据马马虎虎,甚至有人偷偷把基地的肥料往自家地里拿。
张大山既要盯生产,又要管人,忙得焦头烂额,脾气也见长,有时难免急躁发火。工人们表面服气,背后难免有怨言。
李秀云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她心思细腻,做事有条理,主动承担起了内部管理的重任。她制定了一套简单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把日常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谁干什么活,干得怎么样,工资怎么算,都清清楚楚。她还耐心地教工人们如何规范操作,如何记录数据。
有了规矩,基地的运转效率提高了不少,矛盾也减少了。工人们渐渐服气,背后都称李秀云是“女管家”。张大山对她更是依赖和信任,很多事情都放手交给她去处理。
两人朝夕相处,并肩作战,感情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升温。张大山看李秀云的眼神,多了几分温柔和欣赏;李秀云对张大山的关心,也超出了普通合作伙伴的界限。基地里的人都看在眼里,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然而,现实的压力也随之而来。李秀云的父母,尤其是她妈赵彩凤,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激烈反对,但态度依然暧昧。张大山现在是有钱了,可毕竟还是个“种地的”,在他们看来,终究不如吃公家饭的体面。而且,基地刚起步,未来怎么样还说不准,他们不想女儿跟着担风险。
张大山自己也清楚,现在谈婚论嫁还太早。基地虽然红火,但根基还不稳,刘胖子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但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必须先把事业彻底稳住。
他把这份感情默默压在心底,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基地的发展上。他规划着扩大大棚面积,引进更多药材品种,甚至开始琢磨着建一个小型的药材粗加工厂,延长产业链。
就在张大山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封来自省城的信,打破了他按部就班的发展计划。
信是顾老先生写来的。信里说,省里即将举办一个“全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规模很大,有很多大型采购商和药企参加。顾老先生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张大山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参展名额!
信的最后,顾老先生语重心长地写道:“大山,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要只满足于卖种苗给散户,要把眼光放长远!如果能直接和大型药企建立联系,拿到他们的订单,你的基地才能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
全省展销会!直接面对大药企!
张大山拿着信,手微微颤抖。这机遇太大了,大得让他有些惶恐,也让他热血沸腾!
他知道,一旦决定参展,就意味着要走出靠山屯,走向一个更广阔、也更残酷的竞争舞台。他将面对的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同行业高手,是更加规范和苛刻的商业规则。
去,还是不去?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乎未来命运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