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致远推动的“道地药材产业创新联盟”扩张计划,开始触及其他省份传统中药强势企业的“势力范围”。当联盟接触某着名“三七”主产地的企业时,遭到了对方的警惕和婉拒。对方甚至联合当地几家同行,意图组建自己的区域性联盟,与大山的联盟形成竞争态势。联盟的全国化布局遇到了地方壁垒的顽强抵抗。
梁致远向张大山汇报时,语气凝重:“张总,情况比预想的复杂。这些地方龙头深耕多年,关系盘根错节,他们担心我们的标准体系和平台会削弱他们的控制力。单纯的合作倡议,很难打动他们。”
张大山沉思良久,说道:“硬碰硬不是办法。我们能不能换种思路?不强求他们加入联盟,而是先寻求点对点的技术合作或标准互认?比如,我们可以派技术团队,帮助他们提升三七的初加工质量,我们的追溯系统也可以向他们开放接口。先建立信任,再谈更深度的合作。”
梁致远眼前一亮:“以技术合作为切入点,输出我们的标准和理念,润物细无声!这个策略更灵活,阻力也会小很多。”他立刻调整了策略,将“联盟扩张”转变为“技术合作与标准输出”,重点寻求与各地龙头在具体项目上的共赢点。
与此同时,与“仁济堂”关于抗衰老项目的谈判,果然如预料般陷入了僵局。“仁济堂”凭借其资金和临床资源优势,态度强硬,要求拥有抗衰老项目的全球独家开发权,并且要求李秀云团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合资公司,实质上想将这一潜力巨大的新方向完全纳入其掌控。
谈判桌上,气氛一度十分紧张。“仁济堂”的首席谈判代表甚至暗示,如果大山药业不同意,他们可能会重新评估整个合资项目的投入。
负责技术谈判的李秀云,这次没有退让。她据理力争:“抗衰老方向的发现,是基于我们对‘紫丹参’的深入研究,其机理与心脑血管领域有显着不同,理应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大山药业必须保留相当的权益和主导性。我们可以合作,但不能是附庸。”
谈判不欢而散。张大山支持李秀云的立场,他知道这关乎公司的未来独立性和创新活力。他让梁致远秘密准备一套“b计划”——如果与“仁济堂”的抗衰老项目合作最终破裂,大山药业将寻求与其他专注于抗衰老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或风险投资合作,独立推进前期研究。
就在外部博弈白热化的时候,李秀云团队在“七叶一枝花”的保育和研究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经过无数次失败的组培试验,他们终于成功诱导出了健康的愈伤组织!这意味着,人工大规模繁殖这种珍稀药材,看到了第一缕曙光!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利用黄金瞳的细微感知(她已能娴熟运用这种内化的洞察力)观察愈伤组织分化过程时,李秀云隐约感觉到,其中一簇细胞团似乎蕴含着异常活跃的“生机”。她指示团队对这簇细胞进行重点培养和监测。
这个突破,虽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却极大地鼓舞了团队的士气。它证明了大山药业在珍稀药材研发上的技术潜力,也为公司在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个隐形的筹码——我们拥有你们无法替代的、挖掘稀有资源的能力。
三线作战,压力巨大。但张大山和他的核心团队,在一次次挑战中越发成熟和坚韧。他们清楚地知道,企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博弈中寻找平衡,在持续的攻坚中寻求突破。既要守住底线,又要灵活务实;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夜深人静,张大山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城市的灯火。三线博弈,如同三条交织的战线,考验着他的智慧、定力和魄力。但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团队齐心,就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