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先生推荐的生产副总裁人选很快到位了。周明,四十出头,曾在国内一家大型制药集团任职多年,经验丰富,作风严谨,甚至有些刻板。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带着助理到各个车间转了一圈,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问题。
周明的到来,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他召开的第一次生产调度会,就让习惯了张大山“粗放式”管理的几个车间主任如坐针毡。会议议程精确到分钟,数据要求具体到小数点后两位,对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追问到底。
“王主任,上个月二号生产线能耗超标5%,原因分析报告我看过了,但改进措施不够具体,责任人也不明确。我需要一份更详细的方案,明天早上放在我办公桌上。”周明的语气没有太多起伏,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
被点名的王主任是跟了李铁柱多年的老人,脸上有些挂不住,嘟囔着:“周总,这机器老了,有点损耗很正常嘛……”
“正常不代表合理。”周明打断他,目光扫过全场,“公司要发展,必须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从今天起,每个车间、每条生产线,都要建立详细的能耗、物料、工时台账。我要看到数据,看到改善。”
会议结束后,几个老资历的主任聚在一起,难免有些怨言。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也太不近人情了。”
“就是,以前张总在的时候,哪有这么多条条框框。”
这些议论很快传到了张大山耳朵里。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在第二天一早,亲自参加了生产部的晨会。会上,他首先肯定了周明提出的精细化管理方向,强调这是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所有人必须全力配合周总的工作。
会后,张大山单独留下几位老主任,语重心长地说:“各位叔伯,我知道大家一时不适应。但咱们不能总停留在过去。周总带来的这套方法,是先进企业都在用的。咱们学会了,本事是自己的,公司也能更好。大家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但不能抵触改革。”
张大山的亲自站台和耐心沟通,暂时稳住了老员工们的情绪。但新旧观念的碰撞和磨合,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与此同时,李秀云领导的数字化追溯系统项目也遇到了难题。系统需要将成千上万亩种植基地的农事操作信息实时录入,但很多签约农户年龄偏大,对智能手机和电脑操作非常陌生,抵触情绪很大。
“李总,不是我们不想配合,这玩意儿太麻烦了!每天干了啥都要往里输,哪记得住啊!”一位老农在培训会上抱怨道。
李秀云没有急躁,她带着技术团队,简化操作界面,改成更直观的语音录入和拍照上传功能,并组织年轻的驻村技术员,手把手地教,甚至承诺前期完成录入给予额外奖励。同时,她也调整策略,先从几个示范合作社推行,树立样板,再逐步推广。
就在张大山和李秀云忙于应对内部整合的挑战时,外部市场的暗流变得更加汹涌。
王斌带来一个紧急消息:“张总,刚得到确切情报,‘华东药业’已经与一家跨国投资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获得了巨额资金注入。他们正在快速整合华东地区的几家中小型药企,据说下一步,很可能将并购的触角伸向我们周边的省份,目标直指我们的原料供应地和区域市场!”
这个消息让张大山心中一凛。“华东药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试图通过资本的力量,进行产业链整合和区域垄断。如果让他们得逞,大山药业将陷入原料被控、市场被围的险境。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张大山立刻召集核心管理层开会,“王总,你立刻带队,重点巩固我们现有的核心合作区域,尤其是几个主要的药材种植县,加强与当地政府和合作社的联系,确保我们的供应链安全。周总,生产上要进一步降本增效,提升我们的成本优势。秀云,追溯系统要加快进度,我们要用‘可追溯、高品质’作为最坚固的护城河!”
会议结束,张大山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远方。内部的新老融合尚需时日,外部的强敌已经亮出了资本的獠牙。他感到肩上的担子从未如此沉重。
但另一方面,这种压力也让他更加清醒。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综合实力的比拼——管理、技术、资金、战略,缺一不可。他引入周明,推进改革,正是为了补上管理的短板。而现在,资本层面的较量,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更残酷的战场。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郑先生的号码。这一次,他需要咨询的,不仅仅是内部管理,还有如何应对资本层面的并购与反并购策略。
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山药业的航船,正在驶入一片暗流涌动、巨浪潜藏的新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