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春雷,仿佛一声等待已久的号令,滚过天际。雨水渐渐多了起来,不再是冬日的冰冷刺骨,而是带着暖意的淅淅沥沥。桃源溪的水位涨了些,水流变得欢快,哗啦啦地唱着歌,裹挟着融化雪水的清冽,奔向远方。
向阳的山坡上,积雪彻底消融,露出湿润的、深褐色的土地。草芽顶开去岁的枯叶,探出嫩绿的尖儿。合作社药田里,越冬的药材率先返青,新播的种子也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星星点点的绿意,连成了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甜和万物生长的蓬勃气息。
沉寂了一冬的桃源村,彻底苏醒了。村里村外,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曲热闹的春耕交响乐。
最引人注目的,是桃源溪畔的变化。河道治理示范工程的先遣队已经进驻,几台勘察设备和测量仪器架设在河滩上,穿着橘红色工装的技术人员,拿着图纸和标杆,沿着河道仔细勘测、记录。福伯和周支书、赵大姐等沿岸村子的负责人,陪着工程队的人,指指点点,商讨着施工方案。沉寂多年的河道,第一次迎来了如此专业而大规模的“诊疗”。
与此同时,清溪村后山那片规划中的新示范田,也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垦荒。大山叔带着联合社组织的青壮劳力,挥舞着锄头、铁锹,清理灌木杂草,平整土地。号子声、锄头入土的闷响、人们的说笑声,在山谷间回荡。新翻的泥土散发着特有的芬芳,在阳光下泛着油光。
合作社的新作坊里,机器早已检修完毕,开始了新一年的运转。第一批春茶和早春采收的嫩黄精,被送上了生产线。巧婶带着妇女们,严格按照新制定的工艺流程,进行清洗、分拣、加工。经过一个冬天的学习和准备,她们的操作更加熟练、规范。
林晚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她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穿梭在各个“战场”之间。上午,她可能在河滩上,与工程技术人员沟通细节,协调解决临时占地、材料堆放等实际问题;下午,她又出现在清溪村的垦荒现场,查看进度,解决劳力调配和工具需求;傍晚,她还要回到合作社,检查新一批产品的质量,与陆子川沟通市场反馈和订单情况。
她的脸被春风吹得有些粗糙,但眼神却异常明亮,步伐坚定有力。看到河道治理终于启动,看到新的药田一寸寸被开垦出来,看到合作社的产品一箱箱运出山村,她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澎湃的动力。
这天傍晚,她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体,再次走到村口的石桥上。夕阳将天空染成瑰丽的锦缎,桃源溪水披着金光,欢快地流淌。远处,勘察队的灯光已经亮起,像点缀在河滩上的星星;近处,新翻的药田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与炊烟袅袅的村庄融为一体。
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在这片土地上涌动。
墨兰提着篮子来找她,里面是刚出锅的、热乎乎的荠菜团子。“忙了一天,饿了吧?先垫垫肚子。”
林晚接过团子,咬了一口,荠菜的清香瞬间充盈口腔,带着春天的味道。她靠在桥栏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对母亲说:“妈,您看,咱们桃源村,真的不一样了。”
墨兰顺着女儿的目光望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是啊,不一样了。这地气,活了。”
夜幕降临,繁星初现。桃源村并没有沉寂下来,合作社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里面传来算盘的噼啪声和低低的讨论声;河道工地的探照灯,将一段河滩照得如同白昼,夜间勘察还在继续。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不眠的春夜。破土而出的,不仅仅是草木的嫩芽,更是一个村庄、一片土地,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