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喧嚣渐渐沉淀,桃源村迎来了立秋。天气依然炎热,但风中已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村民们对外界的关注已能泰然处之,合作社的运转也重新回到了有序而高效的轨道上。
林晚深知,名气如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唯有将根基扎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她将工作的重心,从应对纷至沓来的外部联系,重新转回了内部建设和长远规划上。
首先是与省农商银行的贷款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经过几轮严谨的评估和谈判,银行最终批准了一笔额度可观、利率优惠的专项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这笔钱,如同及时雨,为桃源村下一步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贷款到位后,林晚立即召集核心成员,商讨资金的使用计划。
“这笔钱,要用在刀刃上。”林晚在会议上强调,“我的想法是分三块:第一,扩建新作坊,增加一条自动化程度更高的饮片生产线和标准化包装车间,提升产能和产品一致性。第二,作为‘桃源溪流域生态保护协会’的启动资金,用于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详细勘察设计,并启动最紧迫河段的试验性清淤工程。第三,预留一部分作为风险储备金和人才培训基金。”
这个分配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扩建作坊是当务之急,能直接提升经济效益;治理桃源溪是长远大计,关乎根本;预留储备金则体现了未雨绸缪的稳健思路。
“晚丫头考虑得周全!”福伯捻着胡须,满脸欣慰,“咱们既要把眼前的日子过好,也得为子孙后代着想!”
资金问题解决后,林晚将目光投向了更深的层面——人才与技术的储备。她深知,设备和资金是硬实力,而人才和技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软实力。
她加大了与省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力度。借助陈铭老师的关系,合作社正式成为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不仅每年有师生驻村实践,学校的实验室还可以为合作社提供药材成分检测和技术咨询服务。同时,林晚推动合作社与县农技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请技术员来村指导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土壤改良。
对内,她建立了更系统的培训机制。选拔像水生这样有潜力的年轻人,轮流送到县里、省城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学习设备维护、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等知识,回来后再传授给其他社员。她还鼓励巧婶等经验丰富的老人,将传统技艺整理成文字,形成可传承的规范。
这些举措,短期内或许看不到直接效益,但林晚相信,这是为桃源村的未来埋下的最宝贵的种子。
在外界看来,桃源村似乎从媒体的聚光灯下“沉寂”了下来,不再有爆炸性的新闻。但只有村里人自己知道,这种“沉寂”之下,是更加扎实、更加深入的耕耘。新作坊的扩建工程在有序进行,河道的勘察测量在默默推进,社员们的技能在一点点提升,“桃源印记”的产品品质在持续优化。
偶尔,还是有考察团和游客到来,但接待工作已经规范化,不再扰民。林晚在与外界交流时,也更加注重分享桃源村在生态保护、社区共建、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而不仅仅是展示产品和经济成果。她希望传递的,是一个有深度、有温度、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秋意渐深,天高云淡。站在新作坊的工地上,看着初具规模的厂房框架,听着远处桃源溪潺潺的水声,林晚心中充满平静而坚定的力量。她知道,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不为人知的深处。当根系足够发达,汲取了充足的养分,树木自然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桃源村,正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须,积蓄着迎接更大风雨、拥抱更广阔天地的能量。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但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