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强征上墙协防的各姓子弟和庄丁,看着城外那无边无际的唐军和恐怖的攻城器械,听着耳边不断传来的轰鸣与震动,早已军心涣散。他们不像崔氏私兵那般与崔家利益捆绑,更多的只是想活下去。
“这……这怎么守得住啊?”
“唐军太厉害了……”
“听说唐皇是真龙天子,有天神相助,我们跟唐军作对,不是找死吗?”
“崔家自己惹的祸事,凭什么让我们陪葬?”
类似的议论,在守军中小声地蔓延。尤其是当一块巨石险些砸中一处哨楼,将里面的几名弓箭手吓得瘫软在地后,这种情绪更是达到了顶点。
坞堡内,那些被崔弘度召集来“共商守策”的小姓家主们,此刻也是如坐针毡。王姓家主悄悄拉过李姓家主,低声道:“李兄,你看这阵势……崔坞主所言北方援军,真的靠得住吗?万一……万一唐军破城,我等家小……”
李姓家主脸色灰败,叹了口气:“谁能料到唐军如此势大……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能如何?只盼崔家能顶住吧。”
“顶住?”另一名姓赵的家主凑过来,声音压得更低,“我看悬!你们没听说吗?前几日野狐岭那边,盖苏文大将军麾下最厉害的飞云骑,被一个叫吴战的唐将给全灭了!连主将的脑袋都被砍了!唐军如此骁勇,我们这坞堡……”
几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恐惧和动摇。他们开始后悔当初没有更坚决地反对崔弘度依附高丽,如今却被绑上了这艘看似即将沉没的破船。
而这一切的动摇与恐惧,都被一些隐藏在暗处的眼睛,悄悄看在了眼里。这些人,是吴战通过黑石村的关系,以及这几日秘密派遣潜入的斥候,设法联络上的,对崔氏统治早有不满,或是在唐军威慑下心生异志的坞内之人。他们如同暗流中的水鬼,正悄无声息地将恐慌与投降的念头,扩散到坞堡的每一个角落。
崔弘度并非毫无察觉。他安插在军中的心腹不断回报着军心不稳的消息,那些小姓家主闪烁的眼神也让他心生警惕。他加强了内部的巡逻和监视,用更严厉的刑罚弹压任何动摇的言论,甚至处决了两名私下议论投降的士卒,悬首示众。
然而,高压政策只能暂时压制,却无法消除恐惧。反而像不断加压的锅炉,内部的矛盾与裂隙,正在危险的边缘积累。唐军那持续不断的、如同敲击在心脏上的远程轰击,更是让这种压力与日俱增。
夕阳西下,唐军在进行了整整一天的威慑性轰击后,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在坞堡外三里处扎下连绵营寨,篝火如同繁星,将黑石坞围得水泄不通。
站在碉楼上的崔弘度,望着城外那无边无际的灯火,感受着坞堡内死一般的沉寂和那挥之不去的恐慌气息,第一次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与寒意。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而那个名叫吴战的唐将,以及他那“兵不血刃”的计策,其真正的杀机,并非来自城外的刀兵,而是来自这堡垒之内,那日渐离心的人心。
唐军大营,中军御帐。
李世民端坐于铺着辽东地图的御案之后,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帐内灯火通明,映照着他沉静而深邃的面容。吴战肃立一旁,虽晋升中郎将,依旧保持着恭谨的姿态。长孙无忌则手持一份刚刚拟好的诏书草稿,低声诵读,斟酌着字句。
“……尔黑石坞主崔弘度,本为汉家苗裔,世居边陲,保境安民,本有微功。奈何不明天时,不辨顺逆,受高丽伪朝蛊惑,抗拒王师,自绝于天朝恩泽。朕奉天伐罪,吊民伐罪,大军所至,本应犁庭扫穴,以儆效尤……”
读到此处,李世民微微抬手,打断了长孙无忌:“辅机,措辞可再缓和些许。威压已有尉迟、名振二将军展示,此诏当更重‘招抚’二字。需让其知晓,投降非是末路,而是新生。”
长孙无忌心领神会:“陛下圣明。臣以为,可增‘若能幡然悔悟,献坞来归,朕必念尔等保全乡梓之功,既往不咎,仍赐尔爵禄,使尔宗族得享太平,光耀门楣’等语。同时,亦需点明,若执迷不悟,则‘天兵一至,齑粉立现,届时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善。”李世民点头,“恩威并施,方是王道。另,吴战所获密件,抄录副本,择其要害处,稍作修饰,可令使者携之入内,示于崔弘度。重点在于,让其知晓盖苏文勾结外族,不惜牺牲尔等地方豪强,以成全其野心。使其明白,顽抗到底,不过是他人棋局中之弃子。”
“臣明白。”长孙无忌提笔,在诏书末尾添改数行,又将那份经过“修饰”的密件副本小心封好。
“使者人选,关乎成败。”李世民目光扫过帐内,“需胆大心细,言辞便给,更需临危不惧。”
“陛下,”一位年约三旬,身着青袍,面容清癯,眼神明亮的文官出列,拱手道,“臣,门下省录事参军,魏玄成,愿往!”
魏玄成?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此人并非以口才闻名,反倒以性情耿直、敢于犯颜直谏着称,让他去做说客?
魏玄成似乎看出皇帝疑虑,坦然道:“陛下,劝降非是摇唇鼓舌,诡辩欺瞒。需以诚动人,以理服人,以势压人。臣性虽拙直,然知晓大义,明辨利害。黑石坞之事,关乎数万军民性命,关乎陛下东征大业,臣必竭尽所能,陈说利害,使其知天命之所在,王师之不可抗!”
李世民凝视他片刻,见其目光清澈,神情坚定,忽而一笑:“好!魏卿刚正不阿,由你出使,正可显朕之诚意与决心!便命你为招抚使,持朕诏书及密件,前往黑石坞!”
“臣,领旨!”魏玄成躬身接过诏书与密件,小心纳入怀中。
“吴战。”
“臣在。”
“魏使者之安危,及入坞后与内应联络事宜,由你全权安排策应。务必保证使者安全,并使其能接触到我方欲联络之人。”
“臣遵旨!必保魏大人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