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哲指尖一划,新的视频加载出来。开场便是一句极具份量的介绍,如同惊堂木拍下:
【“站在你面前的,是——花国文坛第一人!”】
此语一出,顿时在各朝文坛激起了千层浪。
苏轼正捻须饮酒,闻言差点呛住,好奇中带着几分不服:
“文坛第一人?好大的口气!不知是哪位贤哲,竟当得后世如此推崇?”
年轻的杜甫正风尘仆仆行走在前往长安的路上。
他抬头望天,眼中也充满了困惑与好奇:“文坛第一人?后世竟有公论乎?此人究竟有何等惊世之作?”
【视频画面给出答案:一位身着朴素长衫、面容清瘦、留着浓密一字胡的男子,神情冷峻地从镜头前走过。】
民国,某处。
一位同样留着标志性一字胡、正在品尝柿霜糖的男人动作一顿,眯着眼仔细看了看天幕:
“嗯?此人样貌........倒与我有八九分相似。莫非这后世所言‘第一人’,竟是在说我?”
他脸上露出些许诧异。
【紧接着,视频镜头切换,只见那位一字胡男子正将一块木板重重地立在地上,木板上是三个笔墨淋漓、力透纸背的大字——】
【不干了!】
大唐,白居易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迅速分析:
“此人身着文士长衫,却行此搬牌立誓之举,是个有风骨的文人。然.........仅凭此,便可称‘文坛第一人’?”
他心中疑窦丛生。
李世民也同样疑惑:“文坛第一,当以锦绣文章、传世诗赋论英雄,他凭何担此盛名?”
【视频的旁白继续介绍,抛出了一个更令人惊讶的标签:】
【“他,是那个时代最着名的——喷子!”】
天幕下的那位一字胡本人:“???”
他放下手中的糖,表情变得有些复杂和哭笑不得。
“喷子?”
这未来给的外号?着实有些...........别致。
【旁白开始简述其生平:】
【“他十三岁家道中落,尝尽世态炎凉,看透人间冷暖。”】
【“二十一岁,他毅然弃医从文!”】
朱元璋捕捉到了这个关键信息,十分诧异:
“弃医从文?:?此人原先竟是个大夫?放着济世救人的医道不走,为何要转而从文?”
他无法理解这种人生轨迹的重大转变。一个看透世间疾苦的人,难道不是更该用医术去解除病痛吗?
各朝代的观众愈发好奇了。
一个经历过巨大不幸、中途改换门庭、以笔为武器、被称为“着名喷子”、还敢公然立牌“不干了”的文人............
他究竟写出了怎样的文字,才能被后世尊为“文坛第一人”?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于天幕,期待着后续的解答。而那位一字胡男子本人,也目光深邃地望着天幕,想听听后世究竟会如何评说他自己。
【紧接着天幕之上的视频,节奏陡然变得沉重。旁白的声音带着一种痛心疾首的意味:】
【“当四万万的同胞,还在麻木地围观砍头时——”】
【视频画面切入了《觉醒年代》中那段令人窒息的经典场景:】
【一个瘦弱的囚犯被押赴刑场,刽子手举起冰冷的大刀。】
【而周围围观的百姓,脸上尽是呆滞与漠然,甚至有人端着碗,仿佛在等待一场与他们无关的热闹。】
【当刀光落下,鲜血喷溅,竟真的有人一拥而上........】
各朝各代的许多观众,尤其是帝王将相,对此反而觉得习以为常。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看着,淡淡道:
“砍头示众,以儆效尤,有何稀奇?百姓围观,亦是常情。”
在他所处的时代,这确实是公开的律法惩戒和震慑手段,他并不觉得有何特别不妥。
【然而,视频的画面继续切换,展现了另一种更深沉、更令人窒息的“痛苦”:】
【一个看上去年仅十五六岁的少女,被强迫裹着一双扭曲的小脚,痛苦地被绑在毛驴背上。】
【她的脸上写满了绝望与泪水,而周围却是吹吹打打、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
【巨大的痛苦与荒诞的喜庆,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清朝,某闺阁中一位同样缠足、正待出阁的小姐,看着天幕上那个女孩的痛苦模样,又下意识地看向自己那双即便穿着绣花鞋也依旧隐隐作痛、无法正常行走的“三寸金莲”,眼中涌上了深深的无力与悲哀。
她想起之前天幕曾提及后世批判裹足,有些开明之家已给女儿放足,但大多数家族,包括她家,仍认为不缠足便失了体面,嫁不到好人家........
她也曾想过偷偷拆了裹脚布,但骨骼早已定型,一切都太迟了。
这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禁锢,让她对天幕中的女孩感同身受。
【旁白的声音再度响起,语调转而激昂,带着无比的敬意:】
【“他,单枪匹马杀入文坛!”】
【“以笔为矛,向这沉睡的巨兽、向这铁屋般的黑暗,掷出了惊雷!”】
刘彻眉头紧锁:“以笔为矛?竟可撼动世事?”
乾隆的警惕心则瞬间提到了顶点。
他本就对文字极其敏感,此刻听到“以笔为矛”、“掀起惊雷”,更是加深了他对文人文章破坏力的忌惮:
“哼,果然是狂生!文章岂是此等用法!”
南宋的辛弃疾却听得热血沸腾,他一生渴望挥戈北伐,收复河山,此刻听到有人以笔代戈,杀入阵中,急迫地想知道:
“这究竟是何等人物?竟有如此气魄!”
【视频最后,抛出了最终的定论:】
【“他,是真正的文学巨匠!”】
然而,说了这么多,视频却仍未点出这个名字。
各朝各代,从文人墨客到帝王将相,再到感同身受的深闺女子,心中都堆积了巨大的疑问:
“所以他到底是谁啊?!”
“究竟写了什么?!”
“为何能当得起‘文坛第一人’、‘文学巨匠’如此重的称号?”
所有的悬念都被推至顶点,人们屏息凝神,等待着那个名字的揭晓。
而那位民国的一字胡男子,目光更加深邃,仿佛透过天幕,看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