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暗下去的瞬间,林清歌把笔袋拉链合上,指尖擦过金属边,耳钉的轮廓还留在皮肤上。她没再看那张被压皱的歌词纸,而是把卫衣帽子往后一掀,起身抓起挂在椅背上的外套。
出门前顺手拔了手机充电线,塞进兜里——飞行模式没关。
橙光音乐的创作沙龙在城东园区三号楼,十点开始。她提前四十分钟到,门口保安扫了邀请函,抬手放行。走廊铺着吸音地毯,墙上挂着历届新人的作品海报,她一眼扫过,没停。
签到处领了号码牌,是“旁听b07”。工作人员说:“新人只能坐后排,互动环节不开放提问。”
她点头,往里走。
现场已经坐了七八成。主创区几位前辈正低声聊天,有人端着咖啡,有人调试吉他。林清歌挑了前排靠角落的位置,拉开笔记本,翻开空白页。
右手习惯性摸了下耳钉,金属微凉。她把手机从兜里掏出来,关机,塞进最里层夹袋。
系统没再弹窗。
她拿出笔,照着以前课上教的方法,准备用三种颜色记笔记:黑笔写观点,蓝笔标疑问,红笔圈重点。刚写下“新声代创作沙龙”几个字,前排一位戴金丝眼镜的老作曲家正在说话。
“现在的年轻人写歌,太想抓耳朵。副歌必须炸,节奏必须快,情绪必须满。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旋律其实是情绪的骨架?肉长多了,骨头就撑不住。”
旁边有人笑:“那岂不是要写‘丧歌’?听众可不买账。”
老作曲家摇头:“我不是让你们写丧,是让你们诚实。你真难过了,就别硬憋个励志结尾。你没想通的事,也别非得在歌里给它圆了。”
林清歌的红笔顿了一下,在纸上写下:“闭环≠完美,而是诚实。”
她忽然想起自己前阵子写的《信号》,最后一句原是“你说的光,是不是也偷来的?”,后来删了。她当时觉得太尖锐,怕伤人。可现在看,那不是伤人,是没对自己诚实。
中场茶歇,人群散开。她没去拿点心,而是盯着笔记发呆。忽然余光瞥见一个身影站在露台门口,穿着磨破袖口的深蓝西装,手里端着一次性咖啡杯。
是江离。
他没说话,只是站在那儿,右脸侧对着光。林清歌记得那道疤,也记得他从不解释来历。她没上前,而是低头,轻轻哼了两句《星海幻想曲》的副歌。
音量很小,几乎被周围的谈笑声盖住。
江离却转过了头。
他走过来,在她旁边的水泥矮墙上坐下,把咖啡杯底的残渍倒在地上。深褐色的液体蜿蜒开,像一片歪歪扭扭的星图。
他指了指地上的痕迹,又抬手,点了点她的心口。
“你看不懂。”嗓音沙哑得像砂纸擦过木头,“但它懂。”
说完,起身就走。
林清歌没追。她蹲下去,用笔尖沿着咖啡渍的边缘描摹,把那团不规则的形状画进笔记本。蓝笔写下疑问:“为什么是星图?”红笔在旁边补了一句:“创作不是控制情绪,是让情绪穿过你。”
她突然明白了那天在广告片场即兴说的话——“它记得每一个听它的人,心里的光”——那不是设计,是情绪穿过了她,撞上了镜头。
回到座位,她继续听接下来的分享。一位制作人说:“数据模型能预测爆款,但预测不了眼泪。”另一位女歌手说:“我最火的歌是我最不想唱的,因为它根本不是我。”
林清歌的黑笔不停记,蓝笔划出三个问号:
如果系统给的“技能”全是可量化的数据流,那真实的情绪算什么?
当“闭环”变成公式,创作还算创作吗?
她写的每一首歌,到底是为了谁?
活动结束前,主持人让新人举手提问。旁听席没人动。
林清歌也没举。
她合上笔记本,把三色笔收好,起身往外走。路过签到处,工作人员问:“感觉怎么样?有没有认识谁?”
她摇头:“没说话。”
“那有点可惜,”对方笑,“这种场合,认识人比听内容重要。”
她没反驳,只是笑了笑,走出大楼。
外面风有点大,她把卫衣帽子拉上来,手机还在兜里。直到坐上地铁,才拿出来开机。
屏幕亮起的瞬间,系统弹窗跳出来:
【未达成有效人脉拓展,建议兑换“社交魅力提升”技能包(限时8折)】
【推荐学习:高阶寒暄话术|气场强化训练|人脉速建法】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三秒,手指一划,关掉。
回到家,她没开灯,直接坐到书桌前。拉开笔袋,取出那张被耳钉压出凹痕的歌词纸,上面写着:“谁的光,不是从裂缝里爬出来的?”
她把这句话抄进笔记本的红色栏目,和江离那句“让情绪穿过你”并列。
然后翻到新一页,用铅笔画了个环形,像无限符号,但首尾相连,看不出起点终点。她在一端写“技术”,另一端写“真诚”,中间画了一道虚线。
她在虚线下方写:“前辈给的不是方法,是勇气——去写那个不完美但真实的自己。”
系统又弹了一次提示,这次是语音:“检测到用户长时间未使用技能兑换功能,是否需要重启引导?”
她点开设置,把“推荐浮窗”权限关了。
安静下来后,她打开录音软件,点进《双生》的demo。前奏钢琴还没改,是母亲以前哼的调子。她没按播放,而是把耳机戴上,闭眼。
脑子里回放江离倒咖啡的画面。
那团污渍,真的像星图吗?还是只是咖啡渣?
可为什么她心里,突然浮现出母亲哼歌时的样子?还有陈薇薇语音里那句:“你说我们都没丢,是不是也包括那条河?”
她摘下耳机,翻开笔记本,在莫比乌斯环旁边补了一行小字:“有些话,不是为了回答,是为了被听见。”
然后她新建一个文档,标题打上:“新歌·穿行”。
第一句写:
“我曾把伤口藏进副歌,
怕它太真,怕你认出我。”
写完没保存,也没标记为封面,只是让光标在下一行闪烁。
手机震动。
是陈薇薇的消息。
【清歌,化妆师说白衬衫那套更适合你,显得干净。】
她没回。
而是把文档最小化,重新打开系统界面。这次她没看技能商城,而是点进“情绪共振”记录功能。页面跳出来几条近期波动峰值:
《萤火虫之舞》发布当天,共鸣值飙升
广告片上线后,出现持续性情绪涟漪
昨晚,陈薇薇发语音时,她的个人情绪波动被捕捉到0.8级微震
她滑到最下面,输入关键词:“真实”。
系统分析结果跳出:【高共鸣内容共性:非完美叙事|未修复裂痕|保留犹豫痕迹|允许情绪溢出结构】
她盯着最后一句看了很久。
原来不是技巧不够,是她一直在试图“修好”那些本就不该被修的东西。
她关掉系统,合上电脑。
窗外夜色沉下来,她没开灯,只是把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空白。拿起红笔,在正中央写下一个词:
真实
笔尖顿住,墨迹晕开一小圈。
她忽然想起江离倒咖啡时,手腕微微发抖。那不是老了,是某种长期压抑的后遗症。可他还是倒了,让污渍落下来,不成形,不美观,但真实。
她把红笔放下,换黑笔在“真实”下面补了一句:
“前辈没教我怎么写歌,
是教我别怕写错。”
然后合上本子,起身去厨房倒水。
经过玄关时,她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卫衣帽子滑到肩上,头发有点乱,眼底还有点青。不像网红,不像明星,不像任何人设里的林清歌。
但她端着水杯回来时,嘴角是平的,不是笑,也不是不笑,就只是——
她坐在桌前,翻开笔记本,在“真实”旁边,用铅笔轻轻画了个小人。
小人站在一片模糊的痕迹上,头抬着。
脚下不是星图,是咖啡渍。
手里没拿笔,是空的。
像在等什么穿过她。
水杯放在桌角,一圈湿痕慢慢在木面上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