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头的旧毡毯褪成了浅灰色,边角磨出了细密的毛茬,中间被人躺出个浅浅的窝,像块被晒软的面团。是奶奶嫁过来时陪嫁的,羊毛擀的,据说当年能盖住整个土炕,如今缩水缩得只够铺半个炕梢,却依旧被娘宝贝似的铺着。
天凉时,我总爱蜷在毡毯上看书,羊毛的暖意顺着衣料往骨头缝里钻,比电热毯踏实。毯面上有块深褐色的印记,是小时候我打翻的墨水瓶染的,奶奶当时没骂我,只是用皂角搓了又搓,说“染了就染了,反倒成了记号”。后来那印记成了妹妹的“枕头”,她总爱枕着那块硬邦邦的地方睡,说“闻着有墨香”。
去年拆洗炕席,娘想把毡毯也扔了:“都起球了,扎得慌。”我抱起来抖了抖,羊毛絮纷纷扬扬飘起来,落在阳光里像碎雪。忽然摸到毯边缝着的布角,是块蓝花土布,针脚歪歪扭扭的——是奶奶晚年视力模糊时补的,她说“毡毯破了就得补,跟日子一样,漏了就填点东西进去”。
现在毡毯上又添了新补丁,是娘用旧毛衣拆的线织的,红一块绿一块,像拼布。妹妹放学回来,书包一扔就扑上去打滚,羊毛蹭得她脖子痒,咯咯地笑。娘在灶上炒菜,听见笑声就喊:“别在毡毯上疯,把线都滚松了!”嘴上说着,嘴角却扬着。
深秋的夜里,炕烧得暖乎乎的,毡毯裹着热气,把窗外的寒风挡在炕沿外。我摸着那些毛茬和补丁,忽然懂了奶奶的话——这毡毯补了又补,不是因为舍不得扔,是舍不得那些躺在上面的时光:奶奶的针线,妹妹的笑声,还有一家人裹在羊毛里的,实实在在的暖。
灶膛里的火快灭了,只剩下几颗暗红的炭火,像困在灰里的星星。娘用火钳扒了扒,火星子“噼啪”跳起来,映亮她鬓角的白发。我蹲在旁边,看她把干松针塞进灶门,火钳轻轻一挑,火苗“腾”地窜上来,舔着锅底,把她的脸照得红扑扑的。
“你小时候总爱蹲这儿看火,”娘忽然笑了,手里的火钳没停,“说灶王爷藏在火苗里,能听见咱说话。有次你偷了块糖,蹲这儿跟火苗嘀咕半天,结果夜里尿床,还哭着说是灶王爷罚你呢。”
我挠挠头,记得那回确实怕得厉害,攥着湿漉漉的褥子直发抖,是娘用灶膛里的热灰给我烘被窝,说“灶王爷逗你玩呢,咱下次不偷嘴就成”。
火渐渐旺了,锅里的玉米糊“咕嘟”冒泡。娘往灶膛里添了块大柴,火星子从灶门溅出来,落在青砖地上,很快就灭了。“这灶膛跟了咱家三十年,”她拍了拍灶沿,“你爹当年亲手盘的,说烧起来省柴,果然没骗咱。”
我摸着灶膛边被火烤得发黑的木框,上面还留着小时候刻的歪歪扭扭的“囍”字——那是看隔壁娶媳妇,学样刻的。灶膛里的火“呼呼”地响,像在应和娘的话,把暖意送进每道砖缝里,也送进心里最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