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心的旧粮站改头换面,挂起了“智慧农贸市集”的木牌。青石板路被冲洗得发亮,两旁的摊位不再是乱糟糟的蛇皮袋,换成了统一的竹编筐,筐沿嵌着块小电子屏,上面跳动着“黄瓜:3.5元\/斤,农残检测合格”“土鸡蛋:1.2元\/个,散养6个月”的字样。
一、会“说话”的菜摊
李大叔的蔬菜摊前围了不少人。他举着手机,对着筐里的番茄扫了扫,电子屏立刻跳出一串信息:“种植基地:村西试验田,施肥记录:腐熟羊粪3次,采摘时间:今日6:00,农残检测:28项合格”。“这啥新鲜玩意儿?”有人好奇地问。
“这是‘菜码’,相当于蔬菜的身份证。”李大叔得意地晃了晃手机,“前儿在学堂学的,给每样菜挂个码,买的人放心。”他指着旁边的电子秤,“你看,称完自动算钱,还能微信支付宝,比收现金方便多了。”
王婶拎着竹篮过来,扫码买了两斤番茄,屏幕“滴”地响了一声:“感谢购买,该菜品已累计销售120斤,好评率98%”。“连好评都能看?”王婶乐了,“那我也给个好评,这番茄沙瓤的,确实甜。”
市集角落的检测站更热闹。穿白大褂的技术员正用仪器测韭菜,旁边的屏幕实时显示结果。“咱这韭菜没打农药,你看这数据。”菜农张大哥凑过去,指着屏幕上的“氧乐果:未检出”说,“以前总有人问‘是不是毒韭菜’,现在数据摆在这儿,没人再瞎猜了。”
二、会“跑腿”的订单
“李叔,留两斤嫩豆角,我下班来拿。”陈阳在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附带个定位。李大叔看到订单提示,赶紧往竹筐里挑豆角,用保鲜膜包好,挂在“取货柜”上,输入密码:“好了,密码6688,下班直接来拿。”
这取货柜是市集新装的,像个带格子的铁柜子,每个格子有独立密码锁。上班族在群里下单,摊主备好货锁进去,买家凭密码自取,不用等市集收摊。“以前总赶不上早集,现在随时能订,太方便了。”陈阳下班后刷开柜子,豆角还带着露水,新鲜得很。
张大姐的土鸡蛋摊也接入了外卖平台。她对着手机摄像头,拍了拍鸡棚的视频:“家人们看,咱这鸡满山跑,下的蛋黄都是橙红色的。”直播刚开十分钟,就接了三十单。“以前鸡蛋愁卖,现在对着手机唠唠嗑就有人买,最远的订单发到县城去了。”张大姐笑得合不拢嘴,让儿子赶紧打包,别耽误了快递取件。
市集管理处的电子屏上,滚动着各摊位的销售数据:“李大叔蔬菜摊:今日销售额860元,较昨日增长15%”“张大姐鸡蛋摊:线上订单占比60%”……管理员刘叔边看边记:“这数据能看出啥好卖,让大伙少走弯路。你看李大叔的番茄卖得火,明年肯定有更多人种。”
三、会“算账”的账本
收摊时,李大叔点开摊位的电子账本,屏幕上自动算出:“今日收入860元,成本320元,纯利540元”,下面还列着明细:“番茄进货50斤,损耗3斤”“塑料袋支出5元”。“以前算账靠算盘,总记错数。”李大叔点了点“一键同步”,数据直接传到了家里的电脑上,“老伴在家就能看,省得我嘴笨说不清楚。”
旁边的肉摊王老板正用“比价系统”查价格。“你看,邻村市集的五花肉卖18元,咱就卖17.5元,既不亏又有竞争力。”他指着屏幕上的曲线,“这价格跟着供需变,上周过节涨到20元,节后自动降下来,比凭感觉定价靠谱。”
市集角落的“互助角”里,几个摊主凑在一起看报表。“我这月纯利比上月多了三百,多亏学了线上营销。”张大姐说。李大叔接话:“我是靠‘菜码’拉了回头客,下次咱再学学直播带货?”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竹筐里的蔬菜还带着余温,映着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
打烊的铃铛响了,摊主们收拾着摊位,电子屏上的销售额还在慢慢跳动。这智慧市集,既有竹编筐的老味道,又有电子屏的新气息,把庄稼人的实在,和新时代的方便,拧成了一股暖烘烘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