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边的木架下,新搭起个蓝顶小棚,挂着“农耕智脑站”的牌子。棚里摆着两台触屏终端,一台连着手腕式土壤检测仪,另一台接了无人机操作台。李大叔蹲在终端前,指尖在屏幕上划开自家三亩地的卫星地图,上面标着不同颜色的圆点——红色是缺水区,蓝色是肥力过剩区,黄色是病虫害预警区,这些都是早上无人机巡田时扫出来的。
“王哥,你看我这谷子地,”李大叔招呼隔壁地块的王大哥,“系统说东南角该补水了,西边得少撒点肥。”王大哥凑过来,点了点屏幕上的“智能方案”,弹出个清单:“滴灌开启时间20分钟,施肥量每亩减0.5公斤,建议添加钾肥100克\/㎡”。旁边的打印机“滋滋”吐出两张纸条,一张是作业单,一张是预估产量调整——比上周预估多了120斤,这让李大叔的眉头舒展不少。
一、藏在泥土里的“数字神经”
棚角的金属架上,挂着十几个巴掌大的传感器,是李大叔昨天刚埋进地里的。这些传感器能测土壤湿度、温度、ph值,还能监测空气里的病虫害孢子浓度,数据每15分钟上传一次云端。终端屏幕上,浅层土壤湿度18%,深层23%,地温26c,ph值6.8——这些数字在旁人看来枯燥,在李大叔眼里却比天气预报还重要。
“以前凭感觉浇水施肥,旱了涝了都不知道,去年种玉米,就因为浇水太多,减产三成。”李大叔边说边点开“农技问答”,输入“谷子叶尖发黄”,跳出来的第一条就是县农科院专家的视频讲解,“你看,说是缺钾,配了施肥方子,直接能在这上面下单买钾肥,明天就送到。”
终端机里存着村里每种作物的“生长档案”。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历史产量多少,都记得清清楚楚。李大叔家的谷子,去年亩产800斤,今年系统根据土壤数据预测能到950斤。“这可不是瞎猜的,”小林来指导时说过,“系统分析了十年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比老把式的经验还准。”
无人机停在棚外的支架上,机身上装着多光谱相机。每天早上6点,它会自动起飞,按照设定的路线巡检全村200亩耕地,拍回来的照片能看出作物的生长差异。王大哥的谷子地有一小块颜色偏黄,系统判断是根系发育不良,建议他松松土,施点有机肥。“以前得蹲在地里看半天,现在无人机飞一圈,啥毛病都知道了。”王大哥摸着无人机的螺旋桨,像摸自家耕牛的角。
二、从经验到数据的种植革命
正午时分,几个婶子提着篮子来到智脑站,她们是来查蔬菜价格的。终端机的“市场行情”板块里,实时显示着周边五个农贸市场的菜价,还有电商平台的订单量。“黄瓜今天3.5元一斤,比昨天涨了5毛,”张婶看着屏幕说,“看来得赶紧摘,下午让物流点发一批。”
旁边的“种植日历”更贴心,按作物种类标着农事节点:“6月15日,番茄该打顶了;6月20日,黄瓜需防治霜霉病;6月25日,茄子该追肥了”。李大叔的手机每天都会收到提醒,就像有个看不见的农技员在身边盯着。
上周,系统预警说村里可能出现蚜虫,建议提前喷洒生物农药。李大叔半信半疑地照做了,后来听说邻村没防,蚜虫泛滥减产不少,他心里暗暗庆幸。“以前是虫来了才治,现在是没虫先防,这就是‘数字脑’比人脑强的地方。”他跟来参观的乡干部说。
智慧站的角落里,放着台小型土壤检测仪,村民可以免费使用。把土样放进去,滴上检测液,屏幕就会显示氮、磷、钾含量。“以前凭叶子颜色判断缺啥肥,现在数据说话,精准多了。”王大哥检测完自家的土,发现磷含量偏高,决定今年少施磷肥,省了不少钱。
三、田间地头的“智慧共同体”
棚外的广播突然响了,是终端同步的农技广播:“今日午后有短时雷阵雨,风力3-4级,请注意加固大棚薄膜,低洼地块及时排水……”正在棚里查数据的村民们纷纷起身,李大叔赶紧给自家的玉米地打电话,让儿子提前把排水渠清一清。
“这广播比以前的土喇叭准多了,”张婶边收拾菜篮子边说,“上次预报有冰雹,我们提前盖了防雹网,菜一点没损失。”智脑站的气象数据来自县气象局,比村里的“看云识天气”精准得多,成了村民们抢收抢种的“晴雨表”。
下午,县农科院的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系统,给村民们上了堂“谷子中后期管理”课。屏幕里,专家拿着一株谷子样本,讲解如何判断成熟度、如何防治倒伏;屏幕外,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有人举着手机录视频,有人在本子上记重点。李大叔把自家谷子的照片传到系统里,专家当场点评:“穗粒饱满,再等5天收割正好,注意收割前先测水分。”
这样的远程培训每周都有,内容跟着农事季节变:春天讲播种,夏天讲防虫,秋天讲收割,冬天讲储藏。村民们不用跑县城,在田埂边就能听专家讲课,还能随时提问,比以前的“赶集听讲座”方便多了。
傍晚的霞光染红了天际,智脑站里依旧热闹。几个年轻人在调试无人机,准备明天一早的巡田;李大叔在终端上查看今天的作业数据,确认滴灌系统已经按计划完成浇水;王大哥拿着刚打印的“谷子收割时间表”,跟邻居商量着联合收割机的排班。
田埂上的风带着麦香吹进小棚,屏幕上的数据流和远处的稻浪一起起伏。李大叔摸了摸终端机的屏幕,上面还留着他刚才不小心蹭上的泥土手印——这泥土与数字的交融,正是乡村最生动的模样。农耕的智慧,正顺着数据线,流进每一寸土地,也流进村民们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