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 9 月 1 日,陕南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去。秦岭余脉的丝丝凉意,悄然漫过康南县委县政府大楼的红墙,门前的石阶也被浸得微微湿润。
墙面上残留的浅褐色水痕格外刺目——三天前,安康那场特大洪水刚刚过境,水汽夹杂着泥土的气息,依旧在空气中弥漫,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灾难的痕迹。
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全员到岗。办公电话的铃声与抱着文件匆匆奔走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比往日更添了几分紧迫感。
洪水后的救灾安置、重建筹备工作,像沉重的巨石一样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干部们的脸上,虽难掩疲惫,却又透着对新方向的期待。
康安市委组织部部长李伟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后,跟着三位新班子成员:新任县委书记陈磊、县委副书记赵峰,以及提名代理县长的秦宇轩。
四人穿过走廊时,沿途的干部纷纷驻足问好。他们目光里,除了对新领导的好奇,更多的是灾后对“领头人”的迫切期盼。秦宇轩一边点头回应,一边暗自思忖:康南既要扛住重建的巨大压力,又要谋求发展,干部队伍的精气神,恐怕就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三楼的中型会议室里,县四套班子已经按照位次坐齐。
主位旁留给了李伟。
左侧第一个留给了新任书记陈磊,再依次是县委常委。
右侧第一个是新任代理县长秦宇轩,再依次是人大班子。
后排则是县政府成员及政协成员。
常务副县长周建斌的指尖无意识地转动着钢笔,目光沉凝;
分管工业的副县长赵强则反复摩挲着杯沿,他的视线总是飘向窗外,他分管的水利、工业,工厂在洪水中垮了大半,眼下面神十分复杂,对于新班子的到来,更是充满了怨恨,但似乎是漠不关心的样子。
李伟拿起第一份红色的任命文件,指尖轻轻敲击着纸面,声音沉稳而有力:“任命陈磊同志为中共康南县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康南正处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市委盼你牵头稳住局面。”
陈磊起身鞠躬,目光扫过台下。
纪委书记高明率先用力鼓掌,指节都泛白了——这位在康南深耕了八年的“老纪检”,深知重建容不得半点懈怠。
人大主任张诚缓缓起身,花白的头发下,笑容带着期许,心里已经在盘算如何监督救灾款物落地;
政法委书记王虎也收起撑着下巴的手,象征性地鼓了鼓掌。
唯有赵强,手指轻轻碰了碰便收回。目光在陈磊身上顿了两秒,又快速落回桌面,像是在琢磨工厂如何尽快复产。
“任命赵峰同志为县委副书记,负责党群、农业农村工作,重点抓灾后农田修复与秋种保障。”李伟的话音刚落,赵峰朝组织部长李梅点了点头。
李梅立刻笑着加快了鼓掌的节奏;政协主席杨明转着木质佛珠,高声接话:“沿江农田都被淹了,村民急着补种,农业的事全靠你了!”
分管农业的人大副主任刘芳也跟着附和,手里钢笔已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她早把农田修复问题整理成清单,就盼着有人牵头解决。
最后,李伟看向秦宇轩:“任命你为县委副书记,提名代理县长,尽快接过灾后重建与民生保障的担子。”
秦宇轩起身时刻意放慢了动作,目光掠过每张脸。
周建斌抬了抬眼皮,眼神里满是审视——他刚梳理完受灾群众安置台账,想看看这位从省委下来的“政策专家”,能不能吃透基层救灾的实情。
公安局长罗刚坐姿笔挺,鼓掌节奏规整,目光严肃却无敌意——灾区治安、物资押运的方案他已备好,就等统筹。
最直白的是赵强,干脆停了鼓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杯盖碰撞声清脆刺耳,眼底的抵触几乎没藏——他本是县长热门人选,如今职位落空,分管的水利及工业又遭重创,心里的不痛快全写在脸上。
李伟将这些反应都看在眼里,待掌声平息后加重语气:“新班子有经验、有能力,但光靠你们是不够的!”
他目光扫过全场:“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康南的‘老骨头’,人大监督、政府执行、政协建言、纪委保障,必须拧成一股绳!灾后重建等不起,群众的期盼更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