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七月末,苏清鸢收到西坡、南原两地荒地开垦完成的消息时,正在惠民医馆整理饮水卫生宣传资料。她当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农桑司的官员赶往农仓——那里存放着她特意从空间中取出的高产玉米、红薯种子,这些种子经过特殊培育,不仅抗旱耐涝,亩产量比普通种子高出近三成,正是眼下农耕小队最需要的“宝贝”。
农仓内,装满种子的麻布口袋整齐堆放在货架上,袋口敞开着,露出饱满圆润的玉米种和表皮光滑的红薯种。苏清鸢伸手拿起一粒玉米种,对着阳光仔细查看:“这些种子一定要分匀,西坡6个小队,南原4个小队,每个小队按开垦亩数领种,玉米种每亩播三斤,红薯种每亩播五斤,绝不能少给,也不能浪费。”
农桑司的刘官员连忙点头,让人拿出账本,逐一登记各小队的领种数量:“姑娘放心,我们会派专人跟着送种,确保每一粒种子都用到地里。”
当天下午,满载种子和新农具的马车就驶向了西坡和南原。西坡的赵老兵带着小队成员早已在路边等候,看到马车上的种子和农具,众人眼睛都亮了——新锄头比他们之前用的更锋利,木犁的犁头经过打磨,翻地更省力,而那些饱满的种子,更是让他们对秋收充满了期待。
“大家别急,种子和农具按人头分,每个人都有份。”赵老兵指挥着众人卸车,“李三,你懂耕作,一会儿你带着几个人把种子筛选一遍,把空壳、破损的挑出来,保证播下去的都是好种。”
李三立刻应下,带着几人坐在田埂上筛选种子。他一边挑拣,一边给大家讲解:“好的玉米种要颗粒饱满、颜色鲜亮,这样发芽率高;红薯种要选表皮没有破损、没有虫眼的,这样种下去才能长出壮苗。”
就在西坡小队忙着准备播种时,苏清鸢又派了5名经验丰富的农桑官,分别前往各农耕小队指导播种技巧。派往南原小队的农桑官姓陈,是农桑司里出了名的“庄稼通”,不仅熟悉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还懂如何根据气候、土壤调整耕作方式。
南原小队的土匪们正对着翻好的土地犯愁——他们虽然把荒地开垦出来了,却不知道该怎么播种,有人甚至想把玉米种直接撒在地里。陈农桑官看到这一幕,连忙上前制止:“可不能这么种!玉米种要按间距播,隔一尺种一株,每行之间也要留一尺五的距离,这样才能保证通风透光,玉米才能长得壮、结穗大。”
他说着,拿起一根竹竿,在地里划出整齐的线条:“你们看,按这个线条挖穴,每个穴里放两粒种子,盖土半寸厚,再浇点水,这样种子很快就能发芽。”
随后,陈农桑官又教大家“起垄种植”,这是针对燕云雨季多的气候特点专门设计的种植方法。他弯腰用锄头在地里起出一条条宽一尺、高半尺的土垄,对众人说:“燕云雨季雨水多,平地播种容易积水,导致作物烂根;起垄种植不仅能防涝,还能让红薯的根系扎得更深,吸收更多养分,结出的薯块也更大。”
土匪王二学得最认真。他以前在村里种过几年地,只是没这么讲究,如今听陈农桑官一讲,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他拿着锄头,按照陈农桑官教的方法,一点点起垄,土垄不仅整齐,高度、宽度也恰到好处。起完垄后,他还在垄边挖了一条浅浅的排水沟,笑着说:“这样下雨时,水就能顺着沟流走,不怕淹了红薯苗了。”
陈农桑官看着王二的动作,满意地点点头:“你学得很快,照这个方法种,你这亩地的红薯肯定能有好收成。”
几天后,苏清鸢亲自去南原巡查播种情况。她刚走到田边,就看到王二正在地里查看玉米苗——他种的玉米已经冒出了嫩芽,嫩绿的芽尖顶着露珠,显得格外精神。更让人惊喜的是,他种的玉米苗比旁边地里的高出半寸,叶片也更宽、更绿。
“王二,你这玉米苗长得不错啊!”苏清鸢笑着走上前。王二看到苏清鸢,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都是跟着陈农桑官学的,他说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查苗,缺苗的地方要补种,还要松土保墒,我每天都来地里看看,发现有缺苗的就赶紧补上。”
苏清鸢蹲下身,轻轻拨开玉米苗周围的土壤,看到土壤松散,没有板结的迹象,赞许地说:“你做得很对,松土能让土壤透气,有利于玉米苗扎根。照这个长势,秋收时你这亩地的产量肯定最高。”
王二听了,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能有好收成就好,到时候能多分点粮食,也能早点恢复平民身份,回家看看老娘。”
苏清鸢看着王二眼中的期待,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些曾经的土匪,正在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些高产的种子、专业的农桑指导,就是帮助他们走向新生的“桥梁”。
夕阳下,南原的田地里,土匪们还在忙着播种、松土、浇水,农桑官们穿梭在田间,时不时停下来指导大家。嫩绿的玉米苗、整齐的红薯垄,在夕阳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苏清鸢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景象,仿佛已经看到了秋收时,金黄的玉米穗压弯了杆,硕大的红薯堆满了田埂,土匪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不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人心的回归,是燕云复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