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以“神女”之姿,携雷霆之势与务实之举,将濒临崩溃的岐邑防疫工作强行纳入了正轨。
但这仅仅是开始,要将瘟疫彻底击退,需要的不仅是权威和决心,更是细致入微的执行、资源的有效调配以及全民的共同努力。
这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而永宁,便是这场战役的核心统帅。
她深知,单靠她一人之力,无法覆盖全城。她迅速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指挥与执行体系。
由她坐镇中枢,凭借超越时代的防疫理念和对全局信息的掌握,通过小疾臣的医疗汇报、占瑾的信息网络以及姬奭的行政渠道,制定总体策略,调配关键资源,并处理突发状况。她每日召开简短的防疫会议,听取各方汇报,及时调整部署。
小疾臣是永宁医疗理念的坚定执行者和创新者。他不再固守祖传秘方,而是根据永宁提出的“清热解毒、扶正固本”原则,结合疫情症状变化,大胆调整药方。他将有限的贵重药材用于危重病人,同时推广价格低廉、易于获取的草药汤剂,如蒲公英、鱼腥草、金银花等给轻症患者和需要预防的民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治疗和安抚人心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小疾臣成功说服并培训了一批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周原巫医。他并未完全否定巫医的仪式,但强调“药石之功”与“清洁之理”。他带领这些巫医,深入隔离区和民间,一边举行简单的祈福仪式,一边严格指导病患服药、监督环境消毒、检查防护措施。这种“神药并举”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信仰与现代防疫,极大地提高了措施的接受度和执行力。
姬己也不再局限于深宫。在永宁的鼓励和自身“贤德”形象塑造的需求下,她勇敢地走出了宫门。她并未直接进入最危险的疫区,而是在相对安全的城西设立固定的施粥点、药汤分发处。她亲自为排队的民众盛粥、递药,温言安抚失去亲人的百姓。尽管蒙着面纱,但她那优雅的身姿、温柔的语气和殷商王女的身份,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和号召力。她的行动,无声地宣告了周室高层对防疫的支持和对民生的关怀,极大地凝聚了人心,也进一步巩固了她“仁德”的政治形象。
占瑾掌控的易器坊及相关商队,此刻展现出了巨大的能量。他利用遍布各方的贸易渠道,不惜成本地从周边地区,甚至冒险通过隐秘渠道从殷商控制区大量采购急需的药材、石灰、布匹、粮食。他的商队化身“救援队”,将物资精准投送到各个隔离点和分发处。同时,他设立的粥棚规模最大,管理也最井井有条,确保了大量底层民众和流离失所者能够活下来。“利”在这一刻转化为了救命的“义”,占瑾和他的商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铁三角”的支撑下,永宁的防疫策略得以强力推行。
最初的混乱和抗拒过后,在“神女”权威、姬己的榜样力量以及切实看到隔离区得到救治而非等死的现实下,民众开始主动配合。新的病患被及时送入隔离区,有效切断了传播链。
石灰水泼洒的范围从主要街道延伸到小巷民居,病患住所和物品的焚烧处理严格执行。虽然无法彻底灭菌,但极大地降低了环境中的病原体密度。
蒙面、洗手、衣物清洁等观念,通过小疾臣和巫医们的反复宣讲和示范,逐渐被民众接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永宁借鉴现代思路,对病患进行粗略分级。轻症以草药汤剂和营养支持为主,重症则由小疾臣集中宝贵药材和有限的医术进行攻坚。虽然死亡率依旧存在,尤其是重症者,但越来越多的轻症患者得以康复,重症患者的存活率也有所提升。
新增发病人数逐日下降,从高峰时的每日上百例,逐渐回落到几十例,再到个位数。
死亡人数也随之大幅减少。
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期间,永宁也曾面临药材暂时短缺的危机,依靠占瑾的渠道紧急调运才得以缓解,也曾有顽固分子散播“神女之力耗尽”的谣言,被她以一次小范围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精神警示,比如让造谣者当众短暂重温火海幻境迅速扑灭。小疾臣和巫医们也因极度疲惫和暴露风险而偶有减员,但在永宁的激励和轮换安排下,队伍始终保持着战斗力。
一个月后。
岐邑城上空笼罩了太久的死亡阴云,终于开始消散。
街道上恢复了零星的人气,虽然大多数人依旧蒙着面巾,行色匆匆,但眼中已不再是麻木和绝望,而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期盼。
隔离区大部分被撤销,只留下少数用于观察和收治最后零星的新发病例。空气中那股令人作呕的焦糊和腐臭味,被石灰水的刺鼻气息和偶尔飘来的草药清香所取代。
成功了。
永宁站在城墙上,俯瞰着这座逐渐恢复生机的城邑。疲惫如同潮水般涌来,但心中却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
她没有依靠真正的“神迹”去治愈每一个人,而是运用智慧、知识、组织能力和不屈的意志,引导着这个时代的人们,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自救,并最终战胜了这场看似不可战胜的瘟疫。
她的“神女”之名,不再仅仅依赖于玄鸟和幻境,更深深地植根于这场伟大的抗疫胜利之中。
她是天命的象征,更是救赎的实践者。
姬己因亲力亲为、体恤灾民,其“贤德”之名远播,在周原民众心中的地位空前稳固。
占瑾和他的商队,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慷慨义举,赢得了“义商”的美誉,商业网络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小疾臣,这位年轻的大彭氏传人,凭借其精湛的医术、无畏的勇气和融合创新的精神,成为了周原乃至周边地区备受尊敬的“疾臣”,甚至开始有人慕名前来求教。
周原,在这场淬炼中,不仅扛住了瘟疫的打击,更因为永宁的出现和一系列举措,悄然发生着深层次的改变。一种基于“德政”、“务实”和“互助”的新风气,正在逐渐形成。
然而,永宁也清楚地知道,危机的结束,往往意味着新一轮博弈的开始。
眼前的平静,或许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