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老山脚下有个靠山屯,屯子东头住着个老铁匠,姓王,单名一个铁字。王铁匠祖上三代都是打铁的,传到他这辈,手艺更是精熟,屯里人说他打的锄头十年不坏,菜刀锋利无比,连邻村的人都翻山越岭来找他打铁器。
王铁匠五十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卧床半月有余。一日黄昏,他突然坐起,对守在床前的妻子说:“我梦见个白胡子老头,说我是啥凿齿转世,这辈子该读书做官哩!”
妻子只当他是病中说胡话,喂他喝了药便睡下了。谁知第二天一早,王铁匠竟真的翻出儿子旧时的蒙学课本,对照着念念有词。邻里听说后都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五十岁的人还想读书考功名?
说来也怪,病愈后的王铁匠像是换了个人。原本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如今竟能捧着书本摇头晃脑地念起来。更奇的是,他打铁的手艺越发精湛,打造出的器物隐隐有古韵,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怎么回事。
这天傍晚,王铁匠刚收拾完铺子,就见一个穿着体面的外乡人站在门口打量。
“您就是王铁匠?”外乡人拱手问道。
王铁匠点头称是。外乡人自称姓胡,从城里来,听说王铁匠手艺好,特地来订做一把特殊的铜尺。
“不瞒您说,我家祖上是做风水师的,传下一把铜尺,可惜前些日子不小心弄断了。这铜尺样式古老,寻常铁匠铺做不来,听说您手艺非凡,特来相求。”
王铁匠接过图纸一看,心中咯噔一下。这铜尺样式古朴,上面刻着古怪符号,可他竟觉得眼熟得很,仿佛曾经用过似的。
“三日后您来取吧。”王铁匠鬼使神差地应了下来。
当夜,王铁匠点灯熬夜打造铜尺。锤起锤落间,他恍惚看见自己身着古装,手持相似铜尺,正在测量着什么。一阵头痛袭来,眼前一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他醒来,已是次日清晨,那铜尺已然打好放在案上,精美绝伦,仿佛不是出自他手。王铁匠盯着铜尺发呆,心头涌起一阵说不清的怅惘。
三日后胡先生来取铜尺,见了成品大吃一惊,连声道:“妙极!妙极!简直与祖传的一模一样!”他付了双倍工钱,临走时忽然回头道:“王铁匠,您可听说过习凿齿此人?”
王铁匠茫然摇头。胡先生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拱手告辞。
这年开春,靠山屯来了位新老师,姓黄,原是省城大学的教授,被下放到这山村小学教书。黄老师见王铁匠五十岁还自学读书,觉得稀奇,便常来铺子里坐坐,指点一二。
谁知王铁匠虽启蒙晚,却进步神速,不过半年就能与黄老师谈古论今。更让黄老师惊讶的是,王铁匠对古籍典章无师自通,尤其对魏晋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如数家珍,有时甚至能指出书中谬误。
“王老弟,你这学问不像自学的,倒像是...前世带来的。”黄老师半开玩笑道。
王铁匠只是憨笑,手里锤子却不曾停歇。说来也怪,自从读书后,他打铁时总能心生灵感,打造出的器物越发精巧。他打造的农具省力耐用,打造的刀具锋利非常,连山外的大工厂都派人来考察,要与他合作开办铁器厂。
夏末的一日,王铁匠上山采药,不知不觉走远了。忽然天色暗了下来,乌云压顶,雷声隆隆。他慌忙找地方避雨,却迷了路。兜转间,眼前出现一座破败的古庙,门楣上匾额已经模糊,只隐约可见“仙家庙”三字。
王铁匠不及多想,推门而入。庙内蛛网密布,神像歪斜,供桌上积着厚厚灰尘。奇怪的是,庙中一角却干净整洁,摆着新鲜果品,香炉中还有余温。
雷声越来越近,震得庙宇簌簌发抖。忽然一道闪电劈下,照亮庙宇,王铁匠看见正中神像的面容——竟与那日来订铜尺的胡先生有七八分相似!
又一道闪电,王铁匠恍惚看见神像朝他微微一笑。紧接着一声炸雷,震得他耳聋眼花,一段陌生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他看见自己是一千六百年前的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氏,博学洽闻,以文笔着称,曾任荥阳太守。与高僧道安法师交好,更着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以蜀汉为正统,曹操为篡逆...
记忆碎片纷至沓来,王铁匠抱着头蹲在地上,半晌不能动弹。
雷雨渐歇,庙门吱呀一声被推开。王铁匠抬头,见胡先生笑吟吟站在门口,身后跟着黄老师。
“习公,别来无恙?”胡先生拱手道。
王铁匠——或者说习凿齿的意识渐渐清醒,迟疑道:“您是...”
胡先生笑道:“我乃辽东胡家太爷,受故人所托,点醒您前世记忆。”他指了指黄老师:“这位是黄三爷,长白山黄家的。”
黄老师拱手笑道:“前世您与道安法师论道时,我们曾有一面之缘。”
王铁匠愣怔半晌,忽然道:“我想起来了,前世临终前,我曾发愿来生宁为匠人,不为仕宦...”
胡太爷点头:“正是如此。故您转世为铁匠,但学问根底未失,方能无师自通。”他顿了顿,又道:“那铜尺本是您前世所用之物,我特来试探,果然您还能制作无误。”
王铁匠恍然大悟,却又疑惑:“既让我转世为匠人,为何又要点醒我前世记忆?”
黄三爷接话道:“因您所作的《汉晋春秋》尚有残卷失传,后世学者苦苦寻觅不得。如今机缘已到,需您忆起残卷内容,传于后世。”
王铁匠沉思良久,方道:“既如此,我需静心回忆。但今生我为王铁匠,家有妻儿,仍需以打铁为生,不能抛家舍业。”
胡太爷笑道:“这个自然。我们暗中相助便是。”
此后,王铁匠白天照常打铁,晚上则闭门回忆着述。奇怪的是,自从恢复了前世记忆,他打铁的手艺更上一层楼,打造的器物几乎有灵性一般。农人用他打造的锄头,地里庄稼长得格外好;猎人用他打的猎刀,从未空手而归。靠山屯因此渐渐富裕起来。
王铁匠的儿子王小柱原本在城里打工,听说父亲的变化,急忙赶回家中。见父亲夜夜伏案写作,很是担心。
一日,小柱悄悄翻看父亲书稿,见都是古文历史,百思不得其解。当晚,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位白胡子老翁对他说:“你父乃古人转世,今着书立说,乃天大功德,你当全力支持才是。”小柱醒来后将信将疑,但还是辞了城里的工作,回家帮父亲打理铁匠铺。
三年后的一个雪夜,王铁匠终于将《汉晋春秋》残卷内容全部忆起并注释完毕。他将书稿交给前来取书的胡太爷和黄三爷,长舒一口气道:“心愿已了,我可安心做我的王铁匠了。”
胡太爷接过书稿,郑重行礼:“习公功德无量。”
黄三爷则从怀中取出一枚玉佩递给王铁匠:“此物赠您,可保家宅平安。”
开春后,王铁匠的铁器铺扩建成了小工厂,带着屯里几个年轻人一起干。他们生产的铁器质量极佳,远销省外。最神奇的是,凡是用过他家铁器的人家,都家宅安宁,诸事顺遂。
王小柱后来娶妻生子,生下的儿子从小聪慧异常,过目不忘,十八岁就考上了大学,专攻历史,后来成了着名学者,将祖父传下的学问发扬光大。
王铁匠活到九十九岁高龄。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悄声道:“我去了后,咱家工厂的东北角地下三尺,埋着我打的一套特殊工具,那是...”话未说完,便含笑而逝。
小柱依言挖掘,果然发现一套古式铁匠工具,精美绝伦,上面刻着古怪符文。他想起父亲生前曾说过的“习凿齿”故事,方才明白这些恐怕是前世所用之物。
丧事过后第三天夜里,小柱梦见父亲身着古装,对他笑道:“我本习凿齿转世,今世功德圆满,当归仙位。你好自经营家业,胡黄二家自会庇佑后人。”说罢化一道白光而去。
次日清晨,小柱开门,见门口站着胡太爷和黄三爷。二人拱手道喜:“习公已归仙班,特来相告。”说罢留下贺礼,转身离去,几步便消失不见。
从此,靠山屯王家世代兴旺,铁器生意越做越大,但每代传人都会在某个年纪突然“开窍”,无师自通某些失传技艺。屯里人都说,王家有仙缘,祖上是古人转世,又有胡黄二家保家仙庇佑,所以这般兴旺。
而王铁匠的故事也在辽东一带流传开来,成为一桩奇谈。有人说曾在长白山下见过两位老翁与一书生漫步云间,那书生模样酷似王铁匠年轻时的样子;也有人说王家的铁器之所以好用,是因为有仙气加持...
种种传说,越发神奇,但王家后人从不解释,只是踏踏实实打铁过日子。只有细心人会发现,王家工厂大门口永远摆着一把古式铜尺,阳光照射下,尺上的符文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