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风带着暖意吹进黎明新城,积雪开始融化,顺着仓库的屋檐滴成细流,田野里的冻土渐渐松软,踩上去能留下浅浅的脚印。这是全年种植的“起点关键期”——立春育种准备,所有种子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筛选、消毒、催芽,否则错过最佳播种期,全年收成都会受影响。联盟的节奏从冬季的平缓突然加快:老郑的机械组忙着调试“智能种子培育箱”,老周的农务组筛选去年留存的种子,苏晚晴的医疗组做种子检疫,河港的船员则在田边修整灌溉渠,连畜牧据点的人都来帮忙翻晒种子,每个人的手上都沾着泥土或种子,眼底却闪着期待的光——春天的种子,就是明年的希望。
老周每天守在种子晾晒场,手里捧着“种子品质分级表”和“千粒重秤”。分级表上把种子按饱满度分成三级,只有一级种子才会用于育种;千粒重则能算出种子的发芽潜力。“玉米一级种子:千粒重305克,饱满度96%;水稻一级种子:千粒重28克,饱满度94%!”老周对着对讲机喊,声音里满是振奋。他从竹筛里抓了一把玉米种子,颗粒均匀,色泽鲜亮,放在手心轻轻揉搓,“按这品质,明年发芽率肯定能超过90%,比去年还高!”
旁边的小王正用“种子风选机”筛选大豆种子——机器靠风力吹走空瘪种子,饱满的则落在下方的布袋里。“周叔,这风选机真好用,空瘪种子全吹出去了,剩下的个个饱满!”小王一边把筛选好的种子装袋,一边说,额头上已经冒出细汗。老周递给他一瓶水:“别贪快,每批种子都要筛两遍,漏了空瘪的,播种后就会缺苗,还得补栽,更麻烦。”
林墨正陪着老郑在培育室调试“智能种子培育箱”。这是老郑冬天改装的核心设备,能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还加了“发芽监测摄像头”,能实时观察种子发芽情况。“你看,玉米种子催芽温度设为28c,湿度65%,每天光照8小时,按这个参数,3天就能露白。”老郑指着培育箱的显示屏,上面的曲线图实时显示着环境数据,“我还加了‘异常报警’功能,温度偏差超过2c就会提醒,不会像去年那样,因为温度忽高忽低坏了一批种子。”
小李正在测试“远程观察”功能,他用平板连接培育箱的摄像头,屏幕上清晰地看到种子躺在湿润的育苗纸上,连种皮的纹路都能看清。“郑工,远程观察太方便了!以后不用总跑培育室,在指挥部就能看发芽情况!”小李兴奋地说,老郑笑着敲了敲培育箱:“这设备我调试了一个月,就是为了省心——播种前事多,能省点时间就省点。”
苏晚晴的医疗组在培育室旁搭了“种子检疫站”,桌上摆着显微镜、培养皿和“种子毒素检测仪”。陈阳正用镊子夹起一粒水稻种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苏姐,这粒种子没问题,胚是活的,没发现虫蛀痕迹!”苏晚晴则在调配“种子消毒药剂”——用高锰酸钾和清水按1:1000的比例混合,种子浸泡10分钟就能杀死表面的病菌和虫卵。“这消毒剂浓度刚好,既能消毒,又不会损伤种子胚,泡完晾干就能进培育箱。”苏晚晴一边搅拌药剂一边说,目光落在旁边的种子袋上,心里盘算着要在三天内完成所有种子的检疫。
河港的老河带着船员在田边修整灌溉渠,他们用铁锹把渠底的淤泥挖出来,再用石块把渠壁砌整齐,防止漏水。“小张,把渠底的碎冰碴清干净,别等灌溉的时候堵了水管!”老河一边挖淤泥一边说,船员们的裤腿已经沾满泥水,却没人抱怨。“灌溉渠修不好,播种后浇水就麻烦,种子缺水发不了芽,之前的准备就全白费了!”老河擦了擦汗,看着远处的田野,眼里满是期待——他还等着播种后,看着幼苗从土里钻出来,那是最让人安心的景象。
可就在育种准备的第八天,意外突然来了。负责检查玉米种子的队员小张,慌慌张张地跑到老周身边,手里捧着一把发霉的玉米种子——种子表面长着白色的霉斑,轻轻一捏,种皮就碎了,露出里面发黑的胚,闻起来还有股酸臭味。“周叔!不好了!种子发霉了!培育室里的玉米种子已经有好几袋这样的了,有的种子胚都烂了!”
老周的心瞬间沉了下去,他接过种子,用放大镜仔细看——霉斑下面有细小的虫孔,胚已经坏死,这绝不是普通的受潮发霉。“林墨!苏医生!老郑!快到培育室来!”老周掏出对讲机,声音带着急切,“玉米种子发霉,胚被破坏,情况紧急!”
林墨、老郑和苏晚晴很快赶到,培育室里的几袋玉米种子已经被翻开,白色的霉斑在鲜亮的种子堆里格外刺眼。苏晚晴立刻用无菌棉签沾取霉斑,放在便携式显微镜下,屏幕上的画面让她脸色骤变:“是‘噬种变异体’!这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种子胚里的复合变异体——既有真菌,又有微型线虫,真菌会分泌‘溶胚酶’破坏种子胚,线虫则以胚为食,还会在种子间蠕动传播;更可怕的是,它们能在培育箱的温暖环境里快速繁殖,一天就能污染相邻的种子袋,要是不及时防治,所有种子都会被毁掉,今年就没法播种了!”
老郑用“种子活力检测仪”检测旁边的健康种子,屏幕上显示“种子活力75%,已检测到低浓度真菌孢子”。“现在培育室有800斤玉米种子受污染,孢子已经扩散到旁边的水稻种子袋!而且这些变异体藏在种子内部,普通表面消毒杀不死,必须拆开种子,剔除坏种,再做深层消毒!”老郑的眉头拧成一团,语气凝重:“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防治,不然剩下的种子也会被污染,咱们今年就颗粒无收了!”
林墨立刻召集核心成员在培育室旁开紧急会,屋里的培育箱还在嗡嗡作响,气氛却紧张得让人窒息。“噬种变异体的核心威胁是‘破坏种胚、内部寄生、快速传播’,防治的关键是‘坏种剔除、深层消毒、环境灭菌’。”林墨开门见山,目光扫过每个人,“老郑,你先改装设备,怎么快速剔除坏种,给种子做深层消毒?”
老郑立刻掏出一张草图,铺在桌上:“第一,改装‘种子胚活力分选机’——在风选机基础上加‘近红外检测模块’,能识别种胚是否完好,坏种自动分到废料箱;第二,制作‘种子深层消毒机’——用高压雾化喷头把消毒剂喷进种子内部,再用热风烘干,既能消毒,又不损伤种胚;第三,升级‘培育室灭菌系统’——加装紫外线灯和臭氧发生器,能杀死空气中的孢子和线虫,防止二次污染。机械组6个人,1小时内改好2台分选机、3台消毒机,装好4台紫外线灯!”
“药剂我来调整!”苏晚晴接过话,从医疗箱里拿出药剂瓶,“普通表面消毒剂没用,我要调配‘深层渗透消毒剂’——用戊唑醇(杀真菌)、阿维菌素(杀线虫)、渗透剂按1:0.5:0.3的比例混合,加水稀释80倍,能渗透到种子内部,同时杀死真菌和线虫;另外,还要准备‘培育室灭菌剂’,用过氧化氢溶液,稀释后喷洒地面和设备,彻底灭菌。”
老河也立刻表态:“河港的船员负责坏种处理!把剔除的坏种装进密封袋,运到远处烧掉,别让孢子扩散;另外,我们还能帮忙给培育室通风,配合灭菌系统工作!”
老周最后补充:“农务组负责种子分级检测——分选机分一批,我们就用活力检测仪测一批,确保好种率超过98%;同时记录每批种子的消毒情况,建立‘种子健康档案’;另外,还要安排人24小时盯着培育室的灭菌系统,确保设备不停机!”
“现在是上午8点,9点前完成设备和药剂准备,9点半开始防治作业,明天上午8点前必须完成所有种子处理和环境灭菌!”林墨看了看手表,“大家抓紧,时间不等人!”
命令下达后,所有人立刻行动。机械组的队员扛着分选机零件往培育室跑,老郑亲自给风选机加装近红外模块,小李拿着螺丝刀紧固螺丝:“郑工,近红外检测准吗?能分清好种和坏种吗?”“放心,我调试过,识别准确率99%,不会错把好种当成坏种!”老郑一边说,一边启动分选机测试,坏种果然被精准分到了废料箱。
医疗组的配药点设在培育室门口,两个大陶缸分别装着深层消毒剂和灭菌剂。陈阳按比例将戊唑醇和阿维菌素倒入陶缸,老周拿着长棍用力搅拌,药液泛起淡淡的乳白色:“陈阳,戊唑醇的量再核对一遍!80斤水加1斤戊唑醇,多了会杀死种胚!”“周叔,我算三遍了,这缸水80斤,刚好1斤戊唑醇!”陈阳举着量杯,刻度线清晰,分毫不差。
赵磊的第三组队员推着分选机进入培育室,小王操作分选机,玉米种子从进料口倒入,近红外模块快速扫描,好种落入布袋,坏种则掉进废料箱。“你看这分选机真厉害!坏种全挑出来了,好种个个饱满!”小王兴奋地喊,旁边的队员立刻把好种送到消毒机里,进行深层消毒。老周跟在后面,用活力检测仪实时监测:“种子活力85%!消毒效果达标!”
河港的老河带着船员忙着处理坏种,他们把密封好的坏种袋搬上推车,运到仓库外的空地上,浇上酒精烧掉,黑色的烟雾带着焦味,却没人敢靠近——生怕孢子扩散。“小张,烧完后用灭菌剂喷一遍地面,别留死角!”老河一边指挥一边说,脸上满是严肃。
可就在下午1点,负责监测水稻种子的队员突然报告:“周叔!水稻种子里也发现了线虫!有好几粒种子的胚已经被吃掉了!”
林墨立刻赶到水稻种子区,苏晚晴正在用显微镜观察:“是从玉米种子袋里爬过来的线虫!培育室的缝隙没密封好!”林墨果断下令:“立刻用密封胶带把培育室所有缝隙封死!苏医生,给水稻种子加喷一次深层消毒剂;老郑,把水稻种子的分选标准再提高,确保剔除所有可疑种子!”
队员们立刻行动,封缝隙、加喷药剂、严格分选,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紧急处理,水稻种子里的线虫终于被清除。“以后每小时都要检查培育室的缝隙,绝不能再让线虫跑进来!”林墨对着对讲机严肃地说,所有人都齐声应和——种子是今年的希望,谁都不敢马虎。
接下来的一天里,所有人都连轴转。白天,他们在培育室里分选种子、深层消毒、环境灭菌;晚上,他们轮流值守,盯着培育箱和灭菌系统,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老周的眼睛熬得通红,却依然坚持每批种子都亲自检测;老郑的手上磨起了水泡,却依然在调试分选机的参数;苏晚晴的声音变得沙哑,却依然在指导队员调配药剂;老河和船员们的衣服被汗水和灰尘弄脏,却依然在处理坏种。
明天上午8点,最后一次检测结果出来了——所有种子的好种率超过99%,培育室的孢子和线虫浓度为零,深层消毒后的种子活力达到88%,完全符合育种标准。“成了!噬种变异体被彻底防治住了!种子保住了!”老周激动地举起活力检测仪,屏幕上的绿色数据让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培育室里的培育箱还在嗡嗡作响,仿佛在为胜利伴奏。
当天中午,联盟的食堂里举办了“噬种防治胜利小宴”。后勤组用去年的余粮煮了小米粥,蒸了红薯,还炒了一盘咸菜——简单的饭菜,却让每个人都吃得格外香。队员们围坐在桌子旁,手里捧着碗,脸上满是疲惫,却笑得格外安心。
老河喝了一口小米粥,对林墨说:“以前在末日里,别说育种了,能有种子种就不错了。现在咱们不仅有好种子,还能挡住这么难缠的变异体,今年肯定是个好收成!”
林墨笑着点头:“接下来咱们就要进入‘春分播种期’了,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老郑要把培育好的幼苗移栽到田里,调试好播种机;苏医生要准备‘幼苗防护剂’,防止播种后被虫害;老周则要制定播种计划,按地块和作物种类安排播种顺序,先种玉米,再种水稻,最后种大豆;另外,咱们还要组织队员提前翻耕土地,施足底肥,为播种做好准备。”
老周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播种计划表,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个地块的播种时间、作物种类和负责人员:“东边地块3月20号种玉米,安排10个人,两台播种机;西边地块3月25号种水稻,安排12个人,三台插秧机;南边地块3月30号种大豆,安排8个人,两台播种机,刚好能错开,不会忙不过来。”
苏晚晴也补充道:“我已经调配好了‘幼苗防护剂’,用苦参碱(天然杀虫剂)和清水按1:500的比例混合,播种后喷在幼苗上,能防止地下害虫咬根;另外,我还会在田边放‘虫情监测灯’,实时监测害虫情况,早发现早防治。”
老郑接过话,手里拿着播种机的改装草图:“我还想给播种机加‘精准播种模块’,能控制每株的间距和深度,玉米间距30厘米,水稻深度2厘米,大豆深度3厘米,这样幼苗长得均匀,不会争夺养分;另外,我还打算在插秧机旁装‘施肥装置’,插秧的时候就能施肥,省不少事!”
午后的阳光透过食堂的窗户洒进来,落在满桌的饭菜和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远处的培育室里,种子已经开始露白,嫩绿的芽尖透着生机;田野里的灌溉渠已经修整完毕,等着播种后通水;黎明河的冰已经融化,河水潺潺流淌,像在为春天的播种伴奏。
林墨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和希望。他知道,播种期或许还会有挑战,比如倒春寒、干旱,或许还会有新的变异体,但只要大家像现在这样,团结一心、积极应对,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些即将播种的种子,这些不断升级的设备,这些充满希望的规划,都是黎明联盟对春天的承诺——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他们会用双手播下希望,用智慧守护生长,终将在今年秋天,收获更多的金黄,让黎明新城的家园,在末日里愈发繁荣。
黎明联盟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个立春,他们在培育室里防治噬种变异体,守护了播种的希望;春分时节,他们会在田野里播下种子,让绿色铺满土地;夏天,他们会迎战新的变异体,守护幼苗成长;秋天,他们会再次收获满仓的粮食,让黎明新城的光芒,照亮更多末日里的人。
在这片刚刚苏醒的土地上,新的生命,正悄悄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