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Sarah老师成为玥玥的专属外教后,每周六的下午,便成了林家一个充满新鲜活力和异国风情的美好时光。这不仅仅是一堂语言课,更像是一个小小的、欢乐的国际文化交流派对。
课前准备总是带着一丝仪式感。周六午睡醒来,念晴会帮玥玥换上舒适又可爱的家居服,把客厅的玩具角收拾利索,准备好水果和温水。玥玥则会自己把她喜欢的几个毛绒玩具在沙发上摆好,一本正经地宣布:“teddy和bunny也要一起上课!”林心大也会特意烤一些小饼干或准备些中式点心,让课后招待老师。
门铃“叮咚”一响,玥玥就像只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到门口,大声喊着:“It's Sarah!”(这是她最先学会的短句之一)。Sarah老师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和一大包“神秘”的道具进来,她会蹲下身,给玥玥一个大大的拥抱:“hello, my sweetie! how are you today?”(你好,我的小甜心!今天好吗?)
课堂气氛永远是轻松愉快的。Sarah的教学方法非常高明,她从不填鸭式教学。有时,她会带来一个彩色的布袋,里面装着各种水果模型,她和玥玥玩“摸一摸,猜一猜”(touch and Guess)的游戏,在游戏中教会了apple, banana, orange等单词。有时,她们会随着英文儿歌跳舞,学习身体部位的名称(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有时,她们会一起读一本色彩鲜艳的英文绘本,Sarah用夸张的语调和丰富的表情讲故事,玥玥听得目不转睛。
天赐有时会坐在稍远处的餐桌旁,假装看电脑,实则悄悄观察。他看到女儿在Sarah老师充满鼓励的“Good job!” “Excellent!”声中,从最初的胆怯跟读,变得越来越自信,甚至会主动指着东西问:“Sarah, what's this?”他心中充满了欣慰。林心大也常常借故送点心进来,看到孙女手舞足蹈地和外国老师互动,脸上笑开了花,觉得这钱花得真值。
最有趣的是课间休息。Sarah老师会入乡随俗,品尝林心大做的点心,并用刚学会的中文生硬地夸赞:“好吃!谢谢奶奶!”而玥玥则会献宝似的拿出自己的中国娃娃或展示爷爷写的毛笔字,用中英文混杂的方式向老师介绍。这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自然而有趣。
一小时的课程总是在欢声笑语中过得飞快。下课了,玥玥总是依依不舍,抱着Sarah老师的腿问:“See you next week?”(下周见?)Sarah老师会肯定地答应她,并给她额头上贴一个奖励的小贴纸。
送走老师后,学习的余温还会持续很久。玥玥会兴奋地向每个家人展示她今天学到的新单词和新歌曲,当奶奶爸爸妈妈能听懂并回应时,她的小脸上充满了成就感。家里的日常对话里,也开始时不时冒出几个英文单词,比如“玥玥,该喝water啦!”“我们去park玩吧!”这成了全家人都参与其中的游戏。
这每周一次的“Sarah老师的下午”, 像一扇打开的窗,为玥玥的童年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和视野。它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自信心的建立、文化包容心的萌芽以及家庭互动的新纽带。张乾的这个建议,如同一颗恰到好处的火种,点燃了玥玥对语言的好奇与热爱。看着女儿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念晴和天赐更加坚信,他们为女儿选择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他们期待着,这双语言的翅膀,能带着玥玥飞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