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和系统康复,天赐的身体状况有了显着改善。虽然心脏功能受损是不可逆的,射血分数(EF值)依然偏低,但在药物控制和精心护理下,他的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气促、乏力等症状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医生评估后,认为他可以出院回家进行长期的康复疗养了。
出院那天,阳光明媚。天赐换下了病号服,穿上念晴带来的干净衣服,虽然身形依旧消瘦,脸色也有些苍白,但精神头好了很多,眼神里重新有了光彩。林心大和念晴早早地收拾好了东西,办理好出院手续,心情既激动又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紧张。
车子缓缓驶回唐山的老屋。街坊邻居们知道天赐今天出院,不少人都等在巷口,看到车子过来,纷纷围上来,关切地询问:
“天赐回来啦!气色好多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慢慢养着!”
“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啊!”
这些质朴的问候,让天赐心里暖烘烘的。他摇下车窗,努力微笑着向大家点头致谢。这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回家了。
推开老屋的门,一种混合着熟悉与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尹母坐在轮椅上,被有芳推到门口,看到孙子回来,浑浊的眼睛里似乎闪过一丝光亮,嘴里含糊地念叨着。小玥玥已经快一岁了,正扶着茶几学站,看到爸爸妈妈和奶奶进来,兴奋地“啊啊”叫着,张开小手就要扑过来。
念晴赶紧上前一步抱起女儿,引导着她看向天赐:“玥玥,看,爸爸回家啦!叫爸爸。”
玥玥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爸爸,似乎在辨认这个“陌生”的亲人。天赐蹲下身,眼眶微红,伸出微微颤抖的手,轻轻摸了摸女儿的小脸,声音哽咽:“玥玥,爸爸回来了。”
或许是血脉相连的感应,玥玥并没有害怕,反而伸出小手,抓住了爸爸的一根手指,咧开没牙的小嘴笑了起来。这一笑,瞬间融化了天赐心中所有的阴霾和忐忑。他小心翼翼地从念晴怀里接过女儿,虽然抱得还有些吃力,但那份沉甸甸的、真实的触感,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幸福。
家,不再是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而是亲人团聚、彼此支撑的生命港湾。
当然,出院并不意味着康复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家里的生活模式需要做出巨大的调整。
林心大严格遵循医嘱,将家里的饮食彻底“清淡化”。炒菜几乎不放盐,用香菇、虾皮、柠檬汁等天然食材提鲜;油炸食品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蒸、煮、炖的烹饪方式。天赐的药被分门别类放在一个精致的药盒里,每天定时定点服用,雷打不动。
念晴则成了天赐的“康复监督员”。每天陪他在院子里进行温和的散步,从最初的十分钟,慢慢增加到二十分钟;监督他按时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还买来了血压计和血氧仪,定期为他监测身体状况。
天赐自己也变得异常自律。他戒掉了熬夜的习惯,学会了在身体发出疲惫信号时就立刻休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争强好胜,对工作和生活都放慢了节奏,学会了“认怂”和“示弱”。这种转变,起初有些不适,但为了能长久地陪伴家人,他心甘情愿。
这个家,因为一场大病,重新定义了幸福的内涵。 幸福不再是追求多大的成就和多快的节奏,而是爸爸能抱着女儿散步,妈妈能看着儿子安稳吃饭,妻子能握着丈夫温暖的手。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因为失而复得而显得弥足珍贵。
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玥玥在学步车里咿咿呀呀地探索,尹母安静地晒着太阳,林心大和念晴在择菜,天赐则坐在一旁,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中充满了感恩。
灾难或许改变了生活的轨迹,却让家人之间的纽带变得更加坚韧。 这个经历了暴风雨洗礼的家,正以一种更从容、更温暖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