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大在征求意见表上签下“同意改造”后,心里像是放下了一块石头,又像是悬起了一块新的石头。放下的是对未知改变的些许抗拒,悬起的是对未来具体安排的担忧和期盼。她明白,这不仅仅是她一家的事,是整个社区的大事。
果然,没过几天,关于老城区改造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社区。林心大的小店,本就街坊邻里常来常往,这下更是成了临时的“信息交流站”和“意见发表地”。
“林师傅,你听说了吗?咱们这片真要拆啦?”老主顾王阿姨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问。
“是啊,征求意见的通知都下来了。”林心大一边给她卷头发一边应着。
“你咋想的?同意还是不同意?”李大爷也凑过来,眉头紧锁。
“我签了同意。”林心大坦然地说,“咱们这房子都多少年了,电线老化,下水道也不通畅,冬天暖气也不热。要是能换个新环境,特别是给老人和孩子,肯定是好事。”
听了她的话,有人点头赞同:“林师傅说得在理!我儿子也劝我同意,说换个带电梯的新房,我这老寒腿上下楼就方便多了。”
但也有人忧心忡忡:“话是这么说,可这补偿方案咋样啊?能不能买得起回迁房?搬出去租房过渡,这房租谁出?都是麻烦事!”
还有年纪大的老街坊恋旧,直接红了眼圈:“我在这住了一辈子,左邻右舍都熟了,舍不得啊!拆了,这人情味儿就没了……”
小小的美容院里,各种声音交织,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焦虑以及对往昔的不舍。林心大听着,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她理解每一种情绪,因为她自己也曾经历过同样的挣扎。
她不再只是简单表态,而是尽力扮演一个调和与宽慰的角色。对担心补偿的,她会说:“政府肯定有政策,咱们要多去社区打听,把诉求提出来,团结起来声音才大。” 对恋旧的,她会安慰:“李奶奶,就算搬了新家,咱们老街坊还是能常走动,现在交通多方便啊。关键是身体好,孩子们住得舒服。”
有时,意见不同的邻居甚至会在店里争论起来,林心大还得笑着打圆场:“都是为了以后能过得更好,有话好好说,别伤了和气。”
晚上回家,她会把听到的各种信息和担忧跟天赐和念晴(通过电话)交流。天赐会从政策和法律角度帮她分析,让她心里更有底;念晴则会从家庭实际需求出发,和她一起憧憬未来新房子的布局,比如要给尹奶奶留一个朝南安静的房间,要给玥玥一个能玩耍的小天地。
在这个过程中,林心大感觉自己不仅是这个四口之家的主心骨,也隐隐成了连接老街坊们的一个小小纽带。她的通情达理和沉稳心态,影响了不少犹豫不决的邻居。
这场社区里的风波,看似是利益的博弈和去留的纠结,实则也是一次人情冷暖的集中体现和对未来生活的集体畅想。 林心大身处其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不仅仅是一所房子,更是人与人的情感联结。 只要这份情谊在,无论将来大家散落在哪个新楼盘,根,依然留在这片共同生活过的土地上。
变化已然来临,而应对变化的力量,正源于日常烟火中积累的智慧与温情。 林心大和她的邻居们,正一起等待着未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