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大“远征”到苏家后,小玥玥的作息立刻恢复了规律,晚上不再哭闹,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世界,成了个人见人爱的小天使。然而,小家伙是安生了,围绕着如何养育她的“讨论会”,却在苏家客厅里悄然升级,上演了一场温馨的“三堂会育”。
首先是 “科学育儿派”的代表——念晴。她产后恢复得不错,又有月嫂和育儿App的指导,崇尚科学喂养。她坚持按时定量喂奶,严格记录玥玥的吃奶时间和大小便次数,对室温、湿度都有要求,还早早准备了黑白卡、摇铃等早教玩具。
然后是 “经验传统派”的主力——林心大。她凭借带大天赐和照顾过尹母的经验,更相信老辈传下来的智慧。她觉得孩子哭不一定是饿,可能是“挣长”(生长痛),抱起来“抖一抖”、“悠一悠”就好;她总觉得念晴给玥玥穿得太少,总想给她再加个小马甲;她还坚信用柔软的旧棉布做尿布比纸尿裤更透气舒服。
最后是 “宠溺心疼派”的担当——苏母。作为外婆,她看外孙女哪哪都好,心疼得不行。她觉得定时喂养太刻板,孩子一哭她就觉得是饿了,想喂点;她看不得玥玥哭一声,一哭就赶紧抱起来心肝宝贝地哄;她还总嫌女儿和亲家母给孩子的玩具太单调,偷偷买了好多花花绿绿、会唱歌发光的新奇玩具。
于是,日常的对话常常是这样的:
场景一:喂养时间
念晴(看着手机App):“妈,还没到三个小时呢,不能喂。”
林心大(摸着玥玥的小手):“你看她咂巴嘴,就是饿了,早点喂没事。”
苏母(已经冲好了奶粉):“哎呀,就差十分钟,让孩子哭坏了咋办?快给她吃吧!”
场景二:穿衣多少
念晴:“妈,今天室温25度,穿一件连体衣正好。”
林心大:“不行,孩子脚心凉,得穿袜子,再加个薄肚兜护住肚子。”
苏母:“我觉得心大姐说得对!来来来,外婆给你找双新袜子!”
场景三:哭闹处理
玥玥睡醒了哼唧两声。
念晴:“先别抱,让她自己适应一下,锻炼独立性。”
林心大:“是不是尿了?还是肠胀气?我来看看。”
苏母:“哎哟,宝贝醒了?是不是想外婆抱了?来来来!”
天赐和苏父常常是旁观者,看着三位女士围着一个小不点“争论不休”,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无比温暖。天赐悄悄对苏父说:“爸,我看咱家玥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被这么多人用不同的方式爱着。”
苏父笑着点头:“是啊,虽然方法不一样,但心意都是最好的。”
不过,“争论”归“争论”,三位“派系代表”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一切为了玥玥好。而且她们都非常懂得分寸和尊重。最终,通常是以念晴的科学指导为主框架,林心大的经验作为重要参考和补充,苏母的宠溺则化为无微不至的生活照料和满满的娱乐互动。林心大和苏母也都在慢慢接受新的育儿观念,比如纸尿裤的便利性、早教的重要性等。
这种“三堂会育”,非但没有造成矛盾,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补与和谐。玥玥在这个充满爱意、又融合了传统与科学的养育环境下,长得越发白胖可爱,见人就笑,成了全家的开心果。
这场甜蜜的“养育观念碰撞”,最终融汇成了一条更宽阔、更包容的爱的河流。 林心大在苏家住的这段时间,不仅照顾了孙女,也更深入地融入了亲家家庭,婆媳关系、亲家关系都在共同养育新生命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