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7章《标签与偏见》**
官宣引起的海啸在二十四小时后,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全球媒体的头版头条都被这条新闻占据,而报道的角度,也开始从最初的“震惊”转向更深层次的“解读”与“标签化”。
陈昊在张志远和公关团队整理的厚厚一叠媒体简报中,清晰地看到了几种主流论调。
最显眼的,是“神秘东方富豪”的标签。几乎所有报道都强调了他的华裔背景、年轻(刚满20岁不久)以及此前在公众领域的“隐形”。《华尔街日报》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试图挖掘他的财富来源,提到了他继承的“神秘家族遗产”,并用上了“横空出世”这样的字眼,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知资本的好奇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紧接着,是“史上最年轻老板”的称号。NbA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年轻的球队掌控者。这个头衔带来的不仅是噱头,更是广泛的质疑。“他懂篮球吗?”成为了几乎所有体育谈话节目必讨论的话题。一些退役名宿在电视上公开表示担忧:“管理一支球队,尤其是湖人这样的球队,需要的不只是金钱,更需要经验、人脉和对这项运动的深刻理解。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他能处理好更衣室关系吗?他能做出正确的选秀和交易决策吗?”
而最刺耳的,莫过于“又一个玩票的富二代”的论调。一些小报和激进评论员,将他与那些收购体育俱乐部作为玩具或者虚荣心象征的纨绔子弟相提并论。他们将这次收购描绘成一场“资本的豪赌”和“有钱人的游戏”,预言陈昊很快就会对球队失去兴趣,或者因为胡乱干预而将湖人带向深渊。“等着看吧,他会毁掉湖人的传统!”这样的声音在球迷论坛中颇有市场,甚至有一些激进的球迷团体开始在社交媒体上组织小规模的抗议活动。
“老板,这是《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张志远将一份打印出的文章递给陈昊,语气有些沉重,“措辞比较……尖锐。”
陈昊接过来,快速浏览。文章标题是《湖人的十字路口:从巴斯家族到神秘东方》,文中充满了对球队未来的悲观预期,认为这次收购打破了湖人赖以成功的家族式、社区化的管理模式,引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可能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资本方,并隐晦地提到了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冲突。
书房里的气氛有些凝重。陈伯安静地站在一旁,眉头微蹙。张志远和几位核心公关成员则等待着陈昊的指示。
然而,陈昊的脸上并没有出现愤怒或者沮丧。他放下文章,甚至轻轻笑了一下。
“预料之中。”他淡淡地说,“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标签去定义未知的事物。我们的背景、我的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未知’。恐惧和质疑,是面对未知最直接的反应。”
他站起身,踱步到窗前。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绚烂的橘红色,洛杉矶的夜景即将再次上演。
“标签贴上来很容易,但要撕下去,需要时间和实实在在的行动。”陈昊转过身,目光扫过房间里的每一个人,“我们不需要去辩解,更不需要去迎合那些偏见。那样只会陷入自证清白的陷阱。”
“那我们的回应……”公关总监试探性地问。
“保持定力。”陈昊斩钉截铁,“按照我们既定的节奏走。发布那份准备好的官方声明,态度要诚恳,视野要宏大。我们不需要证明我们懂不懂球,我们要展示的是我们要带领湖人走向何方。”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重点强调几点:第一,我们对湖人队辉煌历史和伟大传统的无比尊重;第二,我们对洛杉矶这座城市和全球湖人球迷的承诺;第三,我们的长期投资愿景,不仅仅是维持,更是要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体育品牌;第四,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会组建最好的管理团队和教练组。”
“至于我的年龄和背景……”陈昊嘴角微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就让它成为一个话题吧。总有一天,人们提到‘陈昊’,首先想到的不会是他的年龄和来历,而是他给湖人带来了什么。”
他的冷静和清晰的思路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原本有些焦虑的氛围逐渐平复下来。
“我明白了,老板。”公关总监深吸一口气,“我们立刻去完善声明稿,确保基调准确。”
当夜色完全笼罩洛杉矶时,昊天集团的官方渠道和湖人队的官方账号,同步发布了一份由陈昊授意、公关团队精心打磨的声明。声明措辞简洁有力,既表达了对过去的尊重,也展望了未来的雄心,巧妙地回避了那些充满偏见的标签,而是将焦点引向了“未来”、“承诺”和“卓越”。
这份声明像是一颗定心丸,虽然无法立刻平息所有的质疑,但至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这位新老板,并非不知所措的愣头青,他有着自己的节奏和规划。
标签已然贴上,偏见依然存在。但陈昊知道,打破这一切的唯一方式,就是用未来的胜利,亲手将它们撕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