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枯黄,在寒风中盘旋着落下。校园里的小路上,秀秀走在人群中,却莫名感到一丝寒意,不由加快了脚步。她选择了教室后排的座位,避开了中心区域。
最初的新奇感过去后,窃窃私语和目光中的异样渐渐多了起来。那些目光交织着不解、好奇,甚至一丝轻视,伴随着她上下课的路。她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孤立在空气中弥漫。她的背影依旧挺拔,却难免染上一抹孤独的色彩。
在图书馆的角落,她沉浸在书本和笔记的专注里,试图用知识筑起一道屏障,隔绝外界的纷扰。但总有议论声飘来,刺痛她的耳朵。
“看,又是那个‘老阿姨’,真能显摆,天天泡图书馆。” “听说她不合群,上次小组活动都没人愿意跟她一组。” “肯定有后台吧?不然这个年纪怎么能破格录取?” “老师上次夸奖她,不就是因为她有点实践经验吗?理论课她肯定不行。”
这些关键词像小石子一样砸在她心上。她并非不在意,只是选择了沉默。她告诉自己,她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直到一次课上,老师再次提及她的经验,肯定了她对某个案例的分析角度新颖。掌声稀疏,更多的是从角落里投来的、更加冰冷的目光和沉默。她低下头,玩弄着笔尖,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冰冷和压力。
一次小组作业,分配组员时,几个同学下意识地避开了她。最终组成的几人,气氛也有些尴尬和推诿。任务分配下来,大家沉默着,似乎都不愿牵头。
秀秀沉默了片刻,接过了最复杂的那部分任务,大部分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整合。她没有抱怨,只是完成,并且将最终方案梳理得清晰明了。
在展示前的讨论中,她充当了沟通的桥梁,用她特有的耐心和能力,解释着方案的核心,倾听每个人的想法,阐述其中的逻辑和价值。她不再刻意低调,而是坦然地展现自己的贡献。
起初,组员们还有些惊讶和僵硬,但随着方案的合作深入,他们的目光开始转变。他们发现,这个“老阿姨”并非想象中的难以接近或徒有虚名,她的经验确实能切中要害,她的思考方式严谨而实用。
最终汇报非常成功。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结束后,一个之前避她最远的女生,脸上带着一丝歉意和尴尬,主动开口:“田姐……那个,谢谢你啊,这次多亏了你。”
秀秀露出一个笑容,缓和了气氛:“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坚冰,终于出现了第一道裂痕。
渐渐地,开始有同学在课后向她提问,关于某个理论的实际应用;在自习室,会有人主动帮她占座,或者递给她一瓶水;小组合作时,交谈变得积极,推诿变得少了。
那些议论声并未完全消散,但逐渐被另一种目光取代——惊讶、欣赏,甚至是一丝佩服。她并非刻意融入了他们,而是依靠自己的行动和能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尊重。
阳光终于渗入了缝隙,带来了温暖。秀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在这片曾经感到孤独的校园里,站稳了脚跟。她知道,这条路上总有挑战,但她已经学会了如何面对,并且开始享受这个过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