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会议,在一种混合着学术庄重与暗流涌动的气氛中展开。林闲如同一个等待受审的犯人,坐在“非传统认知与未来科技”分论坛的嘉宾席上,感受着台下数百道来自全球顶尖大脑的目光。这些目光中,有纯粹的好奇,有严谨的审视,有不以为然的轻蔑,当然,也少不了沃尔科夫博士那仿佛能穿透表象的锐利眼神。
他的发言被安排在中间靠后的位置。前面几位学者的报告,要么是建立在坚实数学模型和实验数据上的前沿突破,要么是逻辑严密、引经据典的理论推演。每一个提问环节都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闪光,让林闲感觉自己像个误入高等数学课堂的小学生,大脑超频带来的清晰感,只能让他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周围这些“真神”之间的鸿沟。
【叮!处于高强度知识碾压环境,认知痛苦持续……积分+ 100,000,000!(一亿)\/小时!】
积分在飞涨,但林闲的手心却在冒汗。他准备的所谓“案例”和“现象”,在这些硬核成果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终于,轮到他了。
主持人念出他的名字和“闲人科技创始人”的头衔时,台下响起了一阵不算热烈但足够清晰的议论声。显然,他这位“网红cEo”的到来,早已引起了关注。
林闲深吸一口气,走到演讲台前,调整了一下麦克风。他放弃了原本准备好的、充斥着“现象观察”和“跨学科融合”等安全词的ppt,决定破釜沉舟,将他昨晚思考的、基于自身经历的“暴论”抛出去。
“各位教授,各位同仁,”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会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更多的是豁出去的平静,“今天,我想暂时抛开具体的技术和数据,与大家探讨一个或许有些……超越常规的视角——‘信息本体论’在现实异常中的应用猜想。”
台下瞬间安静了不少,许多原本有些漫不经心的学者坐直了身体。这个开场白,有点意思。
林闲没有去看任何人的表情,他沉浸在自己的思路里,结合对“蓝宝宝”结构、黑雾特性以及因果干涉的模糊感知,开始阐述:
“我们习惯于将信息视为依附于物质和能量的‘属性’。但请大家思考一些极端案例:比如,某些无法用已知物理模型解释的、却能稳定存在的‘能量结构’;比如,能够干扰甚至短暂覆盖局部物理规则的‘异常场’;再比如,一些看似随机、却在宏观层面呈现出某种‘目的性’的巧合事件……”
他刻意回避了“燧石碎片”、“暗网议会”等具体字眼,而是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描述着现象。
“如果我们假设,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更基础的‘存在’,它拥有自身的‘结构强度’和‘交互规则’,而我们所认知的物质、能量、时空,只是这个底层信息架构在特定层面的‘稳定解’或‘投影’……”
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画下了一些极其抽象的、代表信息流和结构节点的草图,这灵感来源于他对“蓝宝宝”内部结构的惊鸿一瞥和对黑雾侵蚀方式的体会。
“……那么,当足够强大或异常的‘外部信息’介入,或者底层信息架构自身出现‘bUG’或‘涨落’时,我们所观测到的‘现实’,就可能发生偏离。这种偏离,可能表现为物理常数的微小扰动,可能表现为无法解释的能量现象,也可能表现为……因果链条的异常重构。”
当“因果链条的异常重构”这个词说出口时,台下响起了一阵低低的哗然!这已经触及了物理学和哲学最核心、也最敏感的领域!
林闲能感觉到沃尔科夫博士的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他身上。他也注意到,在会场角落,有几个之前没什么存在感、穿着低调的人,似乎也微微调整了坐姿。
他硬着头皮,将最后一点“暴论”抛出:“基于这个猜想,我们或许可以建立一种新的‘异常现象’分析框架——不去纠结于它违背了哪条现有定律,而是去尝试解读其背后的‘异常信息结构’和它对本地‘现实投影’造成了何种干涉。这或许能为我们理解一些……‘非传统’认知对象,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二十分钟的发言时间很快结束。林闲放下马克笔,感觉像是打了一场恶仗,后背已经完全湿透。
会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后,掌声响起。不算特别热烈,但足够认真。显然,他这番缺乏数学模型支撑、更多是基于哲学思辨和现象描述的“暴论”,虽然无法让严谨的学者们立刻信服,但却成功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和……强烈的好奇心。
提问环节瞬间爆炸!
“林先生,你如何定义‘信息的结构强度’?它有可观测的效应吗?”
“你提到的‘因果链条异常重构’,是否有具体的案例支持?这如何与量子力学中的概率诠释相容?”
“你的理论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哲学,而非科学。它有可证伪性吗?”
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一个比一个专业。林闲的大脑超频运转到了极致,他不能露怯,也不能给出具体证据(那会暴露“蓝宝宝”和自身秘密),只能不断地将问题引向更抽象的哲学层面,用“这只是一种猜想框架”、“旨在提供新的思考方向”、“需要更多现象观察来验证”等话术来抵挡。
他感觉自己就像在暴风雨中驾驶着一艘破船,随时可能被巨浪拍碎。
【叮!宿主在顶级学术场合发表“暴论”并应对连环尖锐质疑,精神承受极限压力!】
【判定为:巅峰级智力风暴痛苦!】
【奖励积分+ 15,000,000,000!(一百五十亿)!(创纪录单次奖励!)】
就在他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住,下一个关于“信息熵与时空曲率关联”的问题即将让他原形毕露时——
【叮!【学术界的试炼】任务完成度评估:85%!】
【提示:宿主已成功完成发言并引发广泛讨论,虽未完全“不被拆穿”,但已达成基本要求。是否现在领取【知识灌注】奖励?使用后可将剩余质疑引导至更专业领域,稳固成果。】
知识灌注!
来得正是时候!
林闲没有任何犹豫,在心中疾呼:“立刻使用!指定领域——理论物理学(基础与前沿)!”
他选择了最核心、最能帮他应对当前局面的领域!
轰!
仿佛一道洪流冲入脑海!无数关于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场论、弦理论……的概念、公式、原理、思想实验、前沿进展,如同原本就属于他的记忆般,瞬间变得清晰无比、融会贯通!
虽然【知识灌注】无法让他立刻成为爱因斯坦级别的开创者,但却让他瞬间拥有了一个顶尖理论物理学家应有的、扎实而广阔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
那种大脑被知识充盈的感觉,美妙得难以言喻!之前的焦虑、恐慌、无力感,在这一刻被强大的自信所取代!
他抬起头,看向刚才提出那个关于“信息熵与时空曲率”问题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脸上露出了从容而谦逊的微笑。
“感谢教授的问题。您提到的信息熵与时空几何的关联,确实是广义相对论与信息论交叉领域的一个有趣方向。我们可以从贝肯斯坦-霍金熵公式出发,考虑在强引力场或时空奇点附近,信息密度与时空曲率可能存在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当然,这涉及到量子引力理论的未解难题,目前的模型大多还停留在猜想阶段,比如……”
他开始引经据典,用严谨的物理语言和数学概念,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个问题,既指出了其中的关键难点,也提及了几个前沿的假说模型。
他的回答,不再是之前那种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充满了专业术语和逻辑推演,俨然一副资深理论物理学者的派头!
那位提问的老教授先是愕然,随即眼中爆发出浓厚的兴趣,不断点头,甚至开始与他讨论起某个公式的细节。
会场再次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台上那个仿佛突然“开窍”了的年轻人。
沃尔科夫博士的嘴角,勾起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眼神中的探究意味更浓了。
接下来的提问,林闲应对得愈发从容。他巧妙地将问题引导到自己刚刚获得的物理学知识框架内,既展示了“专业性”,又避免触及自己真正的核心秘密(燧石碎片和系统)。偶尔遇到实在无法用现有物理学解释的(比如因果干涉),他便坦然承认其“超出当前理论框架”,重新拉回“信息本体论猜想”的层面,反而显得更加真诚和严谨。
当分论坛结束时,林闲周围已经围上来了不少意犹未尽的学者,想要与他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他成功度过了这场堪称恐怖的学术试炼!
【叮!【学术界的试炼】任务完成!】
【最终奖励结算:积分+ 20,000,000,000!(两百亿)!【知识灌注】已使用!】
【宿主成功扭转局势,在学术界初步树立起“拥有独特视角且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另类形象!】
看着系统提示,感受着脑海中充盈的知识,林闲在心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这条咸鱼,靠着系统外挂和急智(以及巨额的痛苦积分),总算是在学术界的惊涛骇浪中,勉强站稳了脚跟。
而他知道,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沃尔科夫博士,以及她背后可能代表的势力,绝不会就此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