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驻地的发展,自此进入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高速通道。
赵峻领导的营救部队,如同精准而高效的手术刀,凭借着专业的军事素养、李默提供的详实情报以及“龙国特种兵接你们回家”这套屡试不爽的心理战组合拳,在广阔的废土上纵横驰骋。
他们不再局限于小打小闹,开始有计划地清除中型掠夺者据点,解救被奴役的大型幸存者团体。每一天,都有满载着获救同胞的运输直升机,如同归巢的候鸟,络绎不绝地降落在希望驻地的机场。
而希望驻地内部,经过第一批人才成功复制的实践检验,整个“人才培养流水线”已经变得无比娴熟和高效。
新解救回来的同胞,在经过初步的体检、消毒和休整后,立刻就会接受初步的筛选和评估。有管理潜质的,送入小雅的速成班;对种植感兴趣的,交给孙思玲的团队;有医疗背景或意愿的,由林倩的队伍接手;身强体壮、纪律性强的,补充进王铁的治安培训或赵峻的营救部队;甚至连老赵的炊事班,都开始有了排队等待学艺的学徒。
有了第一批的成功经验,整个流程被优化到了极致。最快只需要两天时间,最长15天,就能根据需求,紧急培训并整合出一支具备基本技能的、数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的“核心班底”!
驻地的直升机变得异常忙碌。它们不再仅仅是营救和作战的工具,更成为了输送文明火种的“播种机”。
一架架直升机满载着刚刚完成“速成培训”的管理者、技术员、医生、治安员和厨师,从希望驻地起飞,飞向那些早已被张彪、陈明的“开拓者”小队标记好的、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地点。
这些地点,往往靠近水源,辐射相对较低,并且由先期抵达的小股护卫力量清理出了安全区域。
直升机降落,核心班底带着基础的物资和设备踏上陌生的土地。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升起希望驻地的旗帜,然后开始组织后续抵达的、由赵峻营救回来的同胞,搭建临时住所,建立防御工事,开辟水培农场,设立医疗点……
一月时间,恍如隔世。
当李默再次站在指挥室那巨大的全息地图前时,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希望驻地”光点。
以希望驻地为绝对核心,在其周边半径数万公里的范围内,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几十个新的、闪烁着微弱但坚定光芒的次级据点光点!
它们大小不一,有的可能只有一千人,刚刚站稳脚跟;有的已经发展到几万人,开始呈现出初步的社区雏形。它们像众星拱月般环绕着希望驻地,又如同蔓延的神经网络,将希望驻地的秩序和影响力,辐射向更广阔的区域。
这些据点之间,通过定期的直升机航线和初步恢复的无线电通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接受着来自希望驻地核心的技术指导、物资调剂和人员支援。
而更让李默感到震撼的是,赵峻在一次例行通讯汇报时,用带着难以置信的语气说道:
“李指挥,我们……我们营救部队登记在册、直接指挥和保障的成员,加上近期吸纳整合的、有一定战斗能力的获救者,总人数,已经突破两万人了。”
两万人!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代表着一支足以横扫一方、改变区域力量对比的庞大军事力量!这支力量,不仅用于营救,更成为了保卫这整个新兴“据点网络”的坚强盾牌和利剑!
希望驻地,已然从一个强大的幸存者团体,蜕变成了一个拥有核心根据地、众多分支据点以及两支万人精锐武装的——准文明实体!
星火已然燎原。
文明的火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这片死寂的废土上,熊熊燃烧,照亮更多绝望的角落。李默看着地图上那一片渐次亮起的光点,他知道,一个属于希望的新时代,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