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镜湖炼心,昆仑初窥
伏羲琴“心网”初显神效,助初民部落化解水患危机,族人间默契与信任大增,整体凝聚力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王苟华感知到伏羲琴在事件中汲取了大量关于“协同”、“预见”(基于共同决策产生的对未来的某种预判)的信仰之力,琴弦光华流转,灵性愈发盎然。然而,他深知,仅靠内部的和谐与事后的应对,还不足以让一个文明在充满未知与威胁的蛮荒世界高枕无忧。部落需要一双能看得更远、窥见潜在危机的“眼睛”。
这双“眼睛”,便是昆仑镜——洞察先机,照见古今。
炼制昆仑镜的念头早已有之,材料基础便是那几枚经镜湖水浸泡、蕴含时空涟漪的“镜石胚”。但王苟华明白,昆仑镜的炼制,远非简单锻造器物可比。它涉及最玄奥的时空法则,稍有不慎,不但炼器失败,更可能引火烧身,遭受时空之力的反噬。此前他境界不足,只能初步感悟,如今罡劲已成,对能量和意念的掌控精细入微,终于具备了尝试的资格。
他再次来到那片寂静诡异的镜湖。湖水依旧平静如鉴,倒映着天光云影,偶尔泛起与实物不同步的扭曲碎片。王苟华没有急于取用镜石,而是在湖边那块惯常打坐的青石上盘膝坐下,罡劲护体,见闻色霸气全力展开,并非去捕捉具体的未来画面,而是试图更深层次地理解这片湖泊所蕴含的“镜”之法则。
“镜者,映照也。然此镜非止映形,更映心,映念,乃至映时空之碎片。”王苟华心念电转,“昆仑镜之要义,不在穿越(那或许涉及更高层次的力量),而在‘窥见’。窥见真实的倒影,窥见心念的投射,窥见命运长河中溅起的几点水花——即未来的可能性。”
他闭目凝神,意识缓缓沉入一种空明之境。罡气在体内循环,与镜湖散发出的微弱时空波动尝试共鸣。他不再抗拒那些涌入脑海的、破碎颠倒的画面,而是以旁观者的心态去观察、去分析。他看到部落未来可能面临的种种场景:与陌生种族的遭遇、奇异天灾的降临、内部矛盾的萌芽……这些画面依旧模糊不定,如同水月镜花,但王苟华开始尝试从中剥离出一些共通的“趋势”和“征兆”。
例如,当画面中出现某种特定类型的乌云汇聚时,往往伴随着暴雨或雷灾;当远方出现大量飞鸟惊惶迁徙时,通常预示着强大掠食者或自然灾害的临近;当部落内部某些符号频繁出现在争吵场景中时,则可能意味着资源分配或权力结构出现了问题。
这种对“征兆”的解读,并非预知未来,而是基于现有信息的概率推演和危机预警,是见闻色霸气在时空法则刺激下的升华。王苟华称之为“镜心推演”。
日复一日的枯坐感悟,王苟华对“镜”之道的理解日益加深。他感觉到,自己的见闻色霸气变得更加敏锐,甚至能隐约捕捉到极短时间内(近乎“未来几秒”)事物发展的轨迹,这对于战斗和闪避危机有着极大助益。同时,那几枚随身携带的镜石胚,也在这种环境下,与他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石面上流动的光影愈发清晰。
时机成熟。王苟华取出一枚品质最佳的镜石胚,其表面光滑如镜,内里光影变幻,仿佛封印着一小片流动的时空。他双手托举镜石,罡劲缓缓注入,同时将连日来对“窥见”、“真实”、“征兆”、“轨迹”的感悟,化作最精纯的意念,一丝丝镌刻、融入镜石之中。
炼制过程无声无息,却凶险异常。王苟华的精神力高度集中,引导着罡气在镜石内部构建出极其复杂的、能够折射、筛选、解析信息碎片的微观结构。他仿佛在雕琢一个拥有简易思维的水晶大脑,使其具备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随着炼制的进行,镜石胚开始发生变化。表面愈发晶莹剔透,光华内敛,中心处仿佛形成了一个微小的漩涡,缓缓旋转,吞噬着周围的光线和……信息。王苟华甚至能通过它,更清晰地“看到”镜湖中那些时空碎片,并进行更有效的“镜心推演”。
不知过了多久,当王苟华将最后一道关于“预警”的意念打入镜石中心,整个镜石猛地一震,发出一声轻微如琉璃碰撞的脆响。旋即,光华尽数收敛,石面变得无比清澈、深邃,仿佛一眼能望见无尽的虚空,又仿佛能映照出观者内心最深的思绪。
昆仑镜(胚胎),成!
虽然这面小镜目前仅能窥见短暂未来的模糊轨迹,并对强烈的危机征兆有所感应,远达不到照见古今的地步,但它已经具备了成长为真正神器的根基。王苟华能感觉到,它与自己的见闻色霸气形成了某种奇妙的联动,大大增强了其感知与预判能力。
他尝试将一缕意念聚焦于初民部落,镜面上顿时泛起微弱涟漪,显现出部落此刻祥和忙碌的景象,并无明显危机征兆。
“很好。”王苟华小心翼翼地将这面初成的昆仑镜收起,“接下来,便是寻找合适的时机,让这面‘预警之眼’融入部落,成为他们规避风险、未雨绸缪的依仗。”
他望向镜湖,湖面依旧平静,但在他眼中,那已不再是神秘的禁忌之地,而是一方磨砺心镜、窥探天机的悟道之池。炼制昆仑镜的过程,不仅是一件神器的诞生,更是他自身对时空、对命运认知的一次飞跃。
(第二十二章 完,约2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