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的晨光带着柔和的暖意,漫过“山海花田”时,青蓝花虽已过盛放的巅峰,却依旧开得热闹。浅蓝的花瓣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风一吹,残留的花香仍能漫出半里地,引得路过的乡亲忍不住驻足观赏。
“还能开上十来天。”谢怜蹲在田埂边,轻轻拨开花瓣,查看花芯的状态。花城提着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采摘的成熟花籽:“老水手说要趁着晴天把花籽收了,晒干后装罐保存,明年播种才饱满。小海娃昨天还说要来帮忙收籽,估计这会儿也该到了。”
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小海娃的呼喊声:“谢怜哥哥!我来收花籽啦!”他背着个小布包,手里拿着个陶制小罐,一路小跑过来,“爷爷让我把去年的空罐带来,说今年的花籽肯定比去年多!”
老水手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个竹筛:“收籽得仔细些,把成熟的花盘剪下来,再用筛子把籽筛干净,”他蹲下来,示范着剪下一个花盘,“太嫩的籽留着没用,得挑那些发黑的,才是成熟的好籽。”
小海娃立刻学着老水手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剪下花盘,放进竹篮:“小花籽,你要好好的,明年我还看着你长大开花!”墨尾也凑过来,蹲在竹篮边,要是有花籽掉出来,就用爪子扒拉回去,惹得众人发笑。
正忙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南风和慕情赶着马车过来,车上装着几卷草席和一个木盒:“文书在后面呢,去镇上送今年的花籽样本了,让我们先把东西送过来,”南风跳下车,拿起一卷草席,“这草席铺在空地上,晒花籽的时候用,免得沾了泥土。”
慕情打开木盒,里面装着绣娘新做的花籽袋:“绣娘说这袋子用了透气的麻布,装花籽不容易发霉,”她把袋子分给众人,“收完的花籽装在里面,挂在通风的地方就行。”
谢怜接过袋子,摸了摸布料,确实轻薄透气:“绣娘考虑得真周全,有了这袋子,花籽保管起来也方便。”
众人分工合作,谢怜和老水手负责剪花盘、筛花籽,把成熟的花籽仔细挑出来;花城和慕情则把草席铺在空地上,将筛好的花籽均匀摊开晾晒;南风和小海娃继续剪花盘,还时不时给花籽翻个面,确保晒得均匀;文书赶来后,就拿出纸笔,记录今年花籽的收成,还在画本上描绘收籽的场景,笔尖流转间,劳作的温馨跃然纸上。
“文书先生,今年收的花籽比去年多多少呀?”小海娃抬头问。文书笑着回答:“目前看至少多三成,明年咱们可以把花田再扩大些,多种些青蓝花,还能分些花籽给乡亲们,让大家也种上。”
小海娃眼睛一亮:“太好了!这样明年春天,到处都能看见青蓝花,肯定好看极了!我还要教乡亲们怎么照料花苗,让大家的花都开得旺!”
中午时分,花籽收得差不多了。众人坐在草席旁,吃着带来的干粮,喝着清凉的绿豆汤。老水手看着晾晒的花籽,笑着说:“等花籽晒干了,咱们留一部分做种子,剩下的可以榨些油,或者磨成粉做点心,一点都不浪费。”
南风放下汤碗,指着花田北边的空地:“那边的麦子也快成熟了,过些日子咱们来收割,磨成面粉后,分些给乡亲们,大家一起尝尝花田边种的麦子。”
文书拿出画本,递给众人看:“我还画了明年花田的规划图,在东边再种一片‘盼春红’,西边种些向日葵,这样夏天有葵花看,秋天有菊香,四季都热闹。”
午后,阳光渐渐暖起来,花籽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文书把刚画好的“收籽图”递给谢怜:“这画送给你们,挂在故事阁里,看着它就能想起今年的收成,也是种念想。”谢怜接过画,轻轻展开,画中的收籽场景鲜活温馨,心里满是暖意。
傍晚时分,众人陆续离开。小海娃回头望了望花田,夕阳下的青蓝花泛着金边,像是在和这一季的花期道别。“谢怜哥哥,咱们明天还来好不好?我想看看花籽晒得怎么样了,”小海娃拉着谢怜的衣角,小声说。谢怜笑着点头:“好,咱们每天都来看看,等花籽晒干了,就一起装罐保存。”
回到故事阁,夜幕已经降临。谢怜把今日收花籽的事记在四季花事册上,还贴上了几颗晒干的花籽,作为纪念。花城则在厨房忙碌,煮了一锅南瓜粥,给大家补充体力。
夜深了,小海娃躺在床铺上,手里捧着装有花籽的小罐,很快就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意。谢怜和花城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月光,手里捧着温热的茶水。
“三郎,”谢怜轻声说,“从赏花到收籽,这一季的青蓝花算是圆满了。想着明年花田能更热闹,心里就满是期待。”
花城握紧他的手,温柔地说:“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会这样守着花田,从播种到收获,从赏花到收籽。和身边的人一起,把这‘山海花田’打理得越来越好,让每个季节都有花开,每个日子都有欢喜。”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桌上的四季花事册和那幅“收籽图”上。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院中的虫鸣,像是在为这一季的花海画上圆满的句号,也为即将到来的夏日,开启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