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2007年就要结束了,李杨暂时主持市委工作也快两个月了。这近两个月的时间,也让大家重新认识了李杨。特别是安县一案,竟然一下子把一名正处、一名副处、七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请到了纪委,其他人员更是达到30多人,这种雷霆手段虽然谈不上让整个东阳官场一下子风清气正,但是也让不少大小干部至少在工作中更加的兢兢业业。
不过也有不好的风声传来,说李杨这种搞法也让省里某些领导不满,还说如此棱角分明的人不适合担任市委书记,还需要多锤炼一番。有人把这话说给李杨听时,李杨也只是一笑了之,这些话听听就算了,当不得真。再说接下来能上位肯定皆大欢喜,没有上位也肯定不是因为这些传言,你真当方学儒是空气啊。
今天闲着没事,李杨便与丁博文两人步行来到市信访局。东阳市信访局离市政府驻地不远,正好位于这条大道的最边上。要是来市政府这边办事,十字路口一转弯就到了,一处刷了红墙漆的两层小楼就是市信访局的办公楼,没有什么围墙大院,一栋红楼坐北朝南,门前是一个绿化广场,广场上今天很是热闹,有一个大约十几人的人群队伍正在那儿静坐,旁边还有几名疑似工作人员的人正在人群前面说着什么。
李杨步行到这绿化广场边时正好看到这情景,他没有像影视剧里面的干部一样疾步上前问清情况,然后站在那儿大手一挥,对上访群众表态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怎么解决,还承诺自己一定会跟踪到底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然后上访群众纷纷鼓掌,接口称赞。
他在基层摸爬滚打了上十年,知道基层老百姓上访无外乎就是部分基层干部作风不实、权力监督缺位、矛盾排查化解不及时导致小事拖成大事,最后问题积累引发上访。但是也有部分老百姓存在“信访不信法”误区(遇到问题不找法而上访)、“大闹大解决”误解(认为越级上访更能推动问题解决)、“法不责众”心理(受煽动被动参与上访),增加了上访的复杂性。
所以他让丁博文过去探一探情况,自己却像个普通办事群众一样直接去了信访局办公楼。推开门进去后,李杨发现信访局办公楼一楼装修非常简单,当中一个不算大的大厅,两边都是办公室,左手边有一个挂着接待室的办公室,不过门都是关着的。大厅正面放着两块展示牌,挂着一些宣传内容。
李杨直接走近一看,展示牌上一块是宣传信访相关条例的,另一块上面就是宣传信访局为群众排忧解乱的一些典型事例。
正在李杨看得聚精会神时,身后猛然嘈杂起来,李杨转过头去一看,发现在外面静坐的十几人一下子全部都进楼来了,其中有一个工作人员在大喊:“大家进来后自己先找地方坐下,刚才说好的你们选三四个人为代表,等会我们领导就在旁边接待室与你们代表面谈。”
这时丁博文也跟在人群后面进来了,他看见李杨后便走了过去。来到跟前,丁博文开口说了这群人上访的原因。原来这十几人都是原来市啤酒厂的部分下岗职工,市啤酒厂破产倒闭后,当时的市政府承诺由市财政想办法为100多名职工购买养老保险,谁知一晃两年都没有落实,第一次上访时回复说正在筹集资金而应付了过去。接着又过了两年,期间也曾多次上访,时任市领导也表过态说现在市财政困难,目前政府正在寻求第三方,只要有人盘下啤酒厂,肯定第一笔钱就为大家解决问题。
他们今天来上访主要听到去年啤酒厂地皮就被人买了,当时有人还来问过市政府,市政府的答复是没有这回事,直到前不久施工队伍进驻啤酒厂,大家上前一问,说是准备建商品房。这下大家都气坏了,觉得政府欺骗了大家,所以这两天基本上天天都来信访局要结果。
丁博文当时还奇怪问他们怎么只有你们这十几人来,其他人呢,这才得知原来上访人员也从最初的上百人到现在的十几人,主要是大家也都磨不起了,毕竟一大家子的生活还是需要这些人去打拼的,有些人外出打工去了,一年也只回来一次,甚至有人都全家搬离了,所以现在上访都是固定的这十几人了。
李杨听完丁博文的介绍,又看了看大厅里坐着的十几人,这些人年纪大的估计过了60了,从面相上很难看出实际年龄,毕竟每个人脸上都是被生活打压的印记,看着肯定都比实际年龄大。
这能怪别人上访吗?别人也只是为了今后的一个保障,何况你市政府还承诺过,不管你换了几任市长,这都是要兑现的。现在连地皮都卖了还不肯跟别人解决问题,这里面要是没有猫腻李杨自己都不会相信,看来等会回去后跟柳长青坐坐,毕竟一直都是市政府在主导这件事,先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李杨也没有了继续待下去的心情,刚才他也看出来了,信访局把人请进来也只是怕在外面影响不好,他们信访局也不能解决什么,估计现在也是在等相关涉及单位过来答复这些人。
回去的路上,李杨脑海中一直盘旋着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还是自己在镇政府上班时冒出来的。当时自己作为基层牛马,看着老百姓认为自身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而去找政府反映时,特别是有些事因为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导致事情升级,影响扩大后才被有些大领导关注才能得到解决。他在想要是有个部门能提前介入曝光那不是更好吗,比如新闻媒体。
当然,李杨也知道自己要是猛然推动这事可能会一下子就站在了大部分人的对立面,毕竟国人一直以来奉行家丑不可外扬,自己接下来是要把政府的一些丑抖了出来,肯定会让官员们反感。
所以这方面一定要取得一些常委的同意才能开始实行,并且还要站在制高点上才能让大部分人同意,毕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这件事要是被上面认可,那获得的好处可是让人非常眼红的。
现在还只是一个想法,可以说根本没有成型。比如这个项目或者方案准备叫什么名字,开头要从哪一方面入手,是纪委牵头还是市委办牵头这都是需要好好斟酌的。
现在的群众都认可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开始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舆论监督,这也可以属于新闻监督的探索阶段。
目前自互联网进入国内以来,网络反映问题虽已存在,但早期还是处于零星、无意识状态,网上现在主要依赖网民自发反映问题,缺乏官方系统的规范和督办机制。
李杨现在就是想从这方面入手,不管是网络监督还是新闻媒体监督,他想在东阳用这种模式让整个社会层面呈现出一种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看来,自己应该先要好好谋划一下方案细节,然后再找一些人听听他们的意见,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可以把这件事正式提上议程了,这是李杨在进入市委大院时脑海中冒出来的唯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