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雷声掠过荷塘,雪水顺着冻土的裂缝渗进塘底,唤醒了沉睡一冬的莲藕。蓝语棠蹲在塘边,小心翼翼地把从北京带回的芦苇苗种进泥里——这些芦苇苗沾着京华的春气,如今在荷塘的水土里扎根,像是把远方的牵挂也种进了家。“语棠,快收拾好!国际非遗展的团队要来了,咱们得把荷塘的春景录给他们!”蓝承宇提着摄像机,身后跟着陈爷爷和李老先生,每个人都带着几分期待,想把荷塘的春天,装进镜头里,带到更远的地方。
摄像机转动时,蓝语棠忽然看见远处的小路上,一群穿着浅蓝色营服的年轻人正朝这边走来——是北京高校的“非遗实践团”,为首的男生手里举着个小木莲蓬,正是去年夏天蓝语棠教他雕的那个。“语棠妹妹!我们来学手艺啦!”男生跑过来,手里的木莲蓬边缘多了圈新刻的春芽纹,沾着点塘边的露水,透着股鲜活的朝气。“你看,我把荷塘的春天刻进去了!”蓝语棠笑着接过木莲蓬,从竹篓里拿出刚采的新鲜莲蓬递给他:“这是荷塘的春天礼物,里面的籽能种,等夏天来了,就能长出新的荷花,就像咱们的故事,也能长出新的模样。”
实践团的第一站是展厅的“荷魂系列展”。蓝念安站在“荷脉绵长”木屏风前,手里举着平板电脑,播放着国外设计师传来的国际非遗展筹备视频:“大家看,这面木屏风上的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咱们荷塘的传承路——从太祖母的纺车到今天的国际舞台,从小小的荷塘到连接世界的‘荷魂’,手艺没变,变的是它能让更多人听见咱们的故事。”一个戴眼镜的女生指着展柜里的“荷魂”台灯问:“念安姐姐,咱们能自己设计一件‘荷魂’小摆件吗?”蓝念安点点头,打开一份设计图纸:“当然能,这是咱们和国外设计师一起制定的‘非遗创意课’计划,今天陈爷爷就会教大家雕春荷纹的小木牌!”
手工课设在培训教室,陈爷爷和阿强早已摆好了小木刀、软木块和新鲜的芦苇叶。大学生们围坐在工作台前,陈爷爷拿起刻刀,在木块上轻轻勾勒:“雕春荷要顺着木头的纹理走,像跟着荷塘的水流走一样,不能急。你们看,荷叶的边缘要刻得轻一点,这样才像刚冒出来的新芽,带着劲。”蓝语棠负责教大家编芦苇春芽手环,她教大家把芦苇叶对折、缠绕,“就像把荷塘的春天编进手环里,戴在手上,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里的荷香和故事。”
一个穿牛仔裤的女生,雕出了一块带着春芽纹的小木牌,还在背面刻了“荷风满园”四个字。“语棠妹妹,我能把这个木牌送给国外的朋友吗?”她问。蓝语棠笑着点头:“当然能,这样咱们的故事,就能跟着木牌,传到更多人的心里,就像荷塘的芦苇籽,能顺着风,飘到更远的地方,长出新的希望。”
中午的午饭摆在塘边的石桌上,清炒莲藕、莲子粥、荷叶包饭,都是用荷塘里的新鲜食材做的。李老先生坐在大学生中间,给他们煮芦苇茶,茶汤泛着浅黄,喝起来有淡淡的草木香。“以前太祖母春天常煮这个茶,说能醒神,”李老先生拿着一片刚冒芽的芦苇叶,“你们看,这不起眼的芦苇芽,既能编手环,又能煮茶,就像咱们的非遗手艺,看似简单,却能在生活里开出很多不一样的花。”一个穿格子衬衫的男生捧着茶杯,小声说:“李爷爷,我以后想把‘荷魂’系列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不仅是传统,更是能融入现代生活的暖。”
下午,大学生们跟着蓝承宇去塘里采莲藕。小船划过水面,溅起的水珠落在刚冒芽的荷叶上,滚出一串碎光。一个戴棒球帽的男生蹲在船头,伸手摸了摸水里的芦苇根,问:“承宇哥,为什么咱们要一直传手艺、讲故事呀?”蓝承宇指着塘里的春芽:“因为手艺是根,故事是魂。太祖母把手艺传给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能活下去;我们把手艺和故事传下去,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文化里,藏着这么多温暖又有力量的东西。就像这些春芽,每年春天都会冒出来,咱们的故事,也该每年都有新的人听、新的人讲。”
实践团离开时,每个大学生都捧着自己雕的小木牌,手里提着编好的芦苇手环,背包里装着蓝念安编的“荷风传家”故事集和刚采的莲蓬。那个穿牛仔裤的女生,把一块雕着“春醒荷塘”的小木牌送给蓝语棠:“语棠妹妹,这个送给你,我以后还要来荷塘,还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都来看看这有温度的非遗,有生命力的荷塘。”蓝语棠接过小木牌,发现上面还刻着一行小字:“春醒荷塘,薪火燎原”,像极了她心里想说的话。
送走最后一批大学生,国际非遗展的团队也录完了荷塘的春景。蓝承宇看着他们带着视频离开,忽然想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从太祖母的旧纺车到“荷魂”系列,从小小的荷塘到国际非遗展,从无人知晓的小手艺到连接世界的暖,这一路,是手艺的坚守,更是故事的延续。“爹爹,咱们的‘荷魂’系列,会让更多人喜欢上荷塘吗?”蓝语棠靠在蓝承宇身边,小声问。蓝承宇点点头:“会的,因为‘荷魂’里藏着咱们的根,藏着咱们对春天的期待,不管是谁,都能从里面感受到生命力。”
夜里,荷塘的风带着春的暖意,吹过展厅。蓝承宇带着蓝念安和蓝语棠,把大学生们的设计图纸、国际非遗展的春景视频、北京高校的实践课反馈都放进新木箱里。木箱里的物件越来越多,每一件都带着不同地方的温度,像是一串串联起世界的珍珠。“姐姐,你说国外的人看到荷塘的春景,会不会想来看看呀?”蓝语棠问。蓝念安笑着说:“肯定会,就像咱们看到春芽,就会想起夏天的荷香一样,好的故事总能让人心里生出向往。”
风穿过荷塘,带着芦苇的清香和木头的暖意,落在每个人的脸上。蓝承宇知道,这个春天不是结束,而是荷塘非遗故事的新征程——国际非遗展会让“荷魂”走向世界,北京的实践课会让更多年轻人成为传承者,而这满塘的春荷,会继续见证“荷风传家”的成长,让薪火在时光里燎原。
“爹爹,明年春天,咱们还能见到这些大学生吗?”蓝语棠抱着刚雕好的小木莲蓬问。“当然能,”蓝承宇摸了摸她的头,“不仅能见到他们,还会有更多人来荷塘,来听咱们的故事,来学咱们的手艺。以后的每个春天,荷塘都会有新的笑声、新的故事,就像这满塘的春芽,一年比一年冒得更旺,一年比一年传得更远。”
月光渐渐升起,洒在“荷脉绵长”的木屏风上,把上面的春荷纹映得格外鲜活。蓝承宇轻轻合上木箱,仿佛握住了一整个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他知道,只要这满塘的荷还在,只要这门手艺还在,只要“荷魂”还在,“荷风传家”的故事,就会永远在时光里生长,在人心间扎根,生生不息,岁岁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