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政事堂内,魏王李泰身着亲王常服,正伏案批阅堆积如山的公文。案上摊开的《安东都护府粮草调度册》上,他用朱笔清晰标注着 “优先调拨冬衣至平壤军镇”“山南道粮草需于下月中旬运抵辽东” 等指令,字迹工整且条理分明。自李世民东征以来,李泰以监国身份总揽朝政,每日卯时便到政事堂处理公务,从地方灾情上报到京畿卫戍调配,再到东征大军的后勤补给,每一件事都处置得井井有条。
“殿下,这是江南道呈报的水灾赈济方案,您看是否可行?” 户部侍郎捧着文书上前,语气中带着几分敬佩。李泰接过文书,快速浏览后,指尖点在 “赈济粮款需从盐铁税中调拨” 一条上:“盐铁税关乎国本,不可轻易动支。传我令,从内库暂拨二十万两白银应急,同时令江南道官员核查受灾户籍,避免粮款被克扣。” 侍郎躬身领命,心中暗自赞叹 —— 此前他还担心这位魏王年轻,难以掌控朝政,如今看来,李泰的理政能力竟不亚于朝中老臣。
政务上的亮眼表现,并未让李泰满足。一日散朝后,他留下心腹参军崔枢,屏退左右后低声吩咐:“吏部文选司的主事近日告老,你去安排一下,让我的门生张苑接任。还有大理寺评事一职,可举荐你族弟崔明任职。记住,行事低调些,勿要声张。” 崔枢连忙应下:“殿下放心,臣定妥善安排,不让人察觉异样。”
此后数日,李泰借着官员任免的机会,悄悄将十余名亲信安插进文选司、工部营缮署等不太重要的部门。这些职位虽无实权,却能接触到朝廷的日常行政流程,便于他掌握各部门动向。同时,他时常以 “探讨政务” 为名,邀请留守的中低级官员到魏王府赴宴。宴席上,李泰对官员们嘘寒问暖,不仅赏赐金银古玩,还承诺日后会为他们 “向父皇举荐”,不少官员受其恩惠,渐渐向他靠拢。
这日,礼部尚书王珪在政事堂议事结束后,特意留下李泰,委婉提醒道:“殿下,近日听闻吏部、工部有不少新任职官员,皆是殿下门生故吏。陛下虽委殿下监国之权,殿下亦需谨记‘避嫌’二字,切勿过于揽权,以免落人口实。” 王珪乃三朝元老,说话向来直言不讳,此番提醒已是留足情面。
李泰闻言,立刻拱手作揖,脸上露出谦逊的神色:“王尚书所言极是,孤一时考虑不周,险些酿成过错。日后定当谨慎行事,绝不再犯。” 可待王珪离去后,李泰脸上的笑容瞬间褪去,心中暗自思忖:“父皇东征在外,长安局势需有人稳住。孤安插亲信,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掌控朝政,巩固自身地位,何错之有?” 在他看来,如今太子之位悬而未决,自己若能在监国期间积累足够的人脉与政绩,未来争夺储位便多了几分胜算。
随着东征胜利的消息传回长安,李泰一边忙着筹备凯旋仪式,一边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他盼着父皇早日归来 —— 只有得到李世民的认可,他这段时间的理政成果才有意义;可另一方面,他又隐隐希望 “摄政” 时光能再长一些。这段日子里,他手握朝政大权,百官对他恭敬有加,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让他愈发贪恋。
一日夜里,李泰独自站在王府的观景台上,望着皇宫的方向。远处的朱雀大街上,工匠们正在搭建凯旋仪式用的彩楼,灯火通明。他轻声自语:“父皇归来,孤便要交还监国之权了。可这长安的权力,孤又怎能轻易放手?” 话音落下,他握紧了手中的玉佩,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 无论如何,他都要在父皇归来前,将自己的势力再巩固几分,为未来的储位之争埋下更多筹码。
此时的长安,表面上因东征胜利而一片欢腾,政事堂内依旧秩序井然,可无人知晓,监国魏王李泰的心中,早已暗流涌动。他用出色的理政能力赢得了百官的赞誉,却也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悄编织着一张属于自己的权力之网。而这张网,终将在李世民归来后,迎来第一场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