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将作监铁道所”果然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他们在长安至洛阳驰道的起始段,成功地铺设了一段长达五里的试验性“铁道”。这段“铁道”虽然名为铁道,但实际上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铁轨,而是由两条经过特殊硬化处理的优质硬木构成。
这两条硬木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能够承受较大的重量和压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耐磨性,工人们还在硬木表面包裹了一层薄薄的铁皮,使得“铁道”更加坚固耐用。
除了铺设“铁道”,工部“将作监铁道所”还制造了数辆特制的平板车厢。这些车厢的车轮采用了特殊的设计,每个车轮都带有轮缘,可以紧密地卡在木轨上,有效地防止了车厢在行驶过程中脱轨的风险。
然而,这些车厢并没有配备动力装置,它们需要依靠骡马的牵引才能前进。在试验过程中,工人们发现骡马可以轻松地拉动车厢在“铁道”上行驶,而且速度比普通道路要快得多。
试验当日,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整个场地都被照得亮堂堂的。李世民身着龙袍,端坐在高台之上,神情专注地观看着这场重要的试验。
同样的四匹骡马,身上都套着缰绳,它们的任务是牵引载重相同的货物。这些货物被分别放置在普通水泥驰道和简易“铁道”上,准备进行一场速度和效率的较量。
随着一声令下,骡马们开始奋力前行。在普通水泥驰道上,骡马们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速度却显得有些缓慢,货物的移动也显得有些吃力。
然而,当骡马们踏上简易“铁道”时,情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骡马们的步伐明显变得轻快起来,速度也提升了近一半!它们似乎不再像在普通道路上那样费力,而是轻松地拉动着货物向前行进。
不仅如此,行驶在“铁道”上的骡马们更加平稳,货物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晃动。这与在普通水泥驰道上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陛下!此物若成,于物资转运、兵力投送,裨益巨大啊!”阎立德激动地向李世民汇报着试验结果,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虽然这只是最原始的铁道雏形,但它所展现出的潜力已经足够惊人。李世民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也不禁涌起一股激动之情。他意识到,这项发明将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李世民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将试验线路延长,以便更全面地测试和评估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性能和潜力。
他深知,要想让这种创新的运输方式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对铁轨和车厢的设计进行优化。于是,他召集了国内最顶尖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共同探讨如何改进铁轨的结构和材质,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同时,也对车厢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使其更加安全、舒适和高效。
此外,李世民还特别关注了这种交通工具在坡道和弯道处的应用问题。他意识到,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如何确保列车的平稳运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挑战。因此,他要求专家们仔细研究坡道和弯道的特点,开发出相应的技术和措施,以保证列车在这些特殊路段的安全行驶。
最后,李世民考虑到这种新型交通工具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边境战略要地优先修建铁路,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物资运输效率,增强国家的防御能力。于是,他下令对边境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战略需求进行详细调研,为未来的铁路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这些决策的实施,帝国的陆上运输迎来了变革的曙光。人们对这种新型交通工具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将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